牛和英
无论年龄大小,教龄长短,从事教育教学,“教学相长,不学则不能教”,这是毋庸置疑的。读书并不一定非要研究治学,但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虽不能如蚕食桑化锦绣,但与同事共读一书,分享所得,交流学习,亦是乐事。
我读《师范生应有之观念》,是按自己的读书习惯看的。先一目十行浏览完“六大块”:一、教育乃最有效力之事业;二、再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三、各种教育之职业皆须视为平等;四、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五、教育为制造社会需要之事业;六、教育为师范生终身之事业。然后细读自己有感觉的部分。第一、五和第六部分有关个人事业选择,所以致志、主义和职业精神;而第二、三和第四部分则偏乐业、价值和情怀。让我有更多感悟与共鸣。
教育乃一种快乐之事业。教育系统非乐土,但教育事业是快乐的。若教坛之事,只要无名利可图,则一概应付,焉能体会育人之乐?只有体会到育人过程乐趣,哪怕事务繁杂,也能“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反之,即便事少体健,也会牢骚满腹,横眉冷目,目中无“人”,忘记初心。
教育为给儿童需要之事业。“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若无学生焉有学校?”“然则教师与学生,焉可无同情耶?”“即以学生之乐为乐,以学生之忧为忧”“终日仅一见教师之笑,不可谓不威严矣”……深以为然。
师生本应休戚与共,同情共情,然现今校园,鲜闻师生共鸣,其乐融融,而恨铁不成钢的斥责威严似是常态。当然公开课或录制课除外。陶翁对此比喻“视之为判官、为阎罗”实在是最形象生动不过!
反省自己,有时又何尝不是这般!都说师爱伟大,都说为了孩子们好,都说满怀对事业、对学生的爱,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带着爱和尊重微笑着与孩子们沟通呢?为什么非要面目狰狞威严地去展示师爱呢?
微笑着去爱,真的很重要。对于学生,老师的微笑就是一种欣赏、一种力量、一种坦荡、一种宽容、一种幸福体验、一种激励和关爱……真诚的微笑它能使我们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最爱”。豁达开朗,健康心态去工作生活,言行、底蕴、心灵像阳光般纯洁、公正、热情,孩子们才能时时处处感受温暖。只有内心温暖的人,才会去发散爱,反馈爱。现在我们传递给孩子们太多静态的知识,忽视了对生命的触动,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越学习,内里越虚弱、不快乐。李玫瑾教授提到的“空心人”,是不是如此而来?我们岂不是始作俑者?细思极恐。
保持学习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当初参加读书群亦是逼着自己感悟学习。很久不这样读一文,由点到面,浮想联翩。今晚早早哄娃入睡,起来夜读,不料最后扣顶“帽子”,深感责任重大,还是罢了罢了,悄末声息,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