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你一直在我心上#
记忆是一段很神奇的存在,就如同一些人一样,离自己好像已经遥远的陌生,但他却始终像黑夜沉甸甸的存在着。
这一个月,我已经给自己添置了好几本书,大多数只是觉得应该看,所以就买了。而真实应该放在床头的书,估计已经在某个角落布满了灰尘,而这些书我也不应该再买第二本,有些东西是不能被替代的 ,就如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读懂《七月与安生》,就像是他无法从平静的表面看到波涛暗涌,他没有从这本书中,学会“疼痛深入骨髓”这句话一样。七月是属于很多人的,而安生只能是七月的。
喝酒抽烟烫头,是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愤愤不平的反抗,而变得温顺只是因为在你反抗无效后对这个社会的妥协。
让安生学会妥协的是爱。
安生戒掉酒,戒掉烟,是因为她怀孕了。
而我也已经学会在无数个想喝醉,想疯,想不顾一切的日子理性,是在我生过病之后。
人总是需要长大。
七月对安生说,安生乖,长大就好了。
可是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电影里的安生说,二十五岁前叫流浪,之后只叫浪。庆幸自己还在可以流浪的年纪里,我去听别人唱歌,我在十字路口看一下午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看太阳升起又落下,看月亮圆了又缺。需要学会和安生一样的承受。浪是一种背负承受的巨石在行走,那些眼泪鼻涕混在一起的日子里只能有你自己。或许你像个负能量爆棚的妖怪,但你伫立街头的时候,依旧笑魇如花。
大抵,流浪于安生而言,才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安稳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太奢望了,而自己拥有为数不多的东西之一就是自知之明。
七月的妈妈说,安生就是命不好。
哼,命不好。
漂泊,爱和命运。
你如何抉择,大概你只有接受的份吧。
你认命吗?相信爱吗?
最终你选择漂泊是因为命运对你青睐的那份爱吧。
有调查数据显示,现如今,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读安妮宝贝,读王小波,读三毛。因为这就像是“文艺青年”的一种标志,充满嘲讽,已经成为了一个谈文艺就色变的年代的,这的确很可悲。
因此,要珍惜那些和你一起读书的人。
而且,不是每一个朋友都能和你一起读《七月与安生》并且记住。
昨天下午去酒吧听歌,在嘈杂的环境下看完了半本书,之后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吃了很难吃很难吃还很贵的面。在公交上和“记忆中”的朋友通了电话,我刚上车,他电话正好过来,一切契合的刚刚好。回到房子特别想看《七月与安生》,可是那本书我并没有带过来,于是打开了电影,而那一瞬间只想看原著的愿望是那样强烈,还好在浏览器中找到了小说版。
时隔五年,重新认真的看安妮宝贝。
懂得了:什么叫做哭的整张脸都是眼泪,用完了一整盒纸,裹在身上的毛毯哪哪都是水。每多看一个字,鼻子就会更酸一些,眼泪就像是做自由落体运动般吧嗒一声直接落在胸腔,然后肚子感受到冰凉,最终大概是又流淌回了心底吧。
我可能是矫情惯了,我改不了了,也不想改。
已经记不清第一次看的心情了,但就如同安生在七月手心写下的名字一样,这个故事在我的生命中留下了无法消退的烙印,时至今日,他的影响依旧那么根深蒂固。
我喜欢的很多作品都在被翻拍为影视作品,故事无一例外的会被更改,而我虽然是原著的死忠粉,但都会去电影院观看,不是为了拿他和原著对比哪哪不好,只是觉得自己必须去看,这像是一种使命。《七月与安生》是在离开成都的前几个小时看的,《嫌疑人X的献身》是在穿着睡衣下楼买午饭的时候突然决定去看的,看完之后哭了很久很久,不为剧情,只为故事。只到我哭够了,起身准备走的时候,才发现工作人员一直在影厅门口默默的等着我。大学后两三年,时不时的都会质问自己,如果当时我没看安妮宝贝,没看三毛,没看东野圭吾,也没看独木舟,那么我还会是现在的我吗?我会以怎样的方式活到现在呢?读过的每一个故事,对我的影响都是那么根深蒂固,用安妮的话说就是深入骨髓。三毛成为了经典,成为了文学上永恒的一种谈资;安妮宝贝也改笔名为了庆山,作品和态度都从叛逆阴冷变得理性而娴静美好;舟舟的人和故事也都逐渐趋于成熟,她的生活细腻而美好着;大叔也开始写一些相对早期作品温暖太多的书。曾经陪伴我的一切都在成长,变得丰盈而美好,只有我自己,就像漫天飞舞的柳絮一样,没有方向不受控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发现自己在不断的拥有和失去,而这个过程迅速的可怕,就像是你早上做的一个梦。
如今,我在一座北方的城市,很干燥,让从不用护发素的我不得不屈服,霾很严重,出门必须戴口罩,学会了养花,依旧随性的花钱、请假,我不想考虑太多,只想过好眼下。每当我涂上自己喜欢的夸张色口红,每当我在街头看到倔强而又漠然的面孔,每当我又满足了自己一个近似疯狂的愿望,每当我把自己缩成一个团儿难过的像一头小兽,当在每一个艰难的时刻,学会自己消化,不向任何人说。
安生,我总是会想起你,
你,一直在我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