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唐浩明谈曾国藩修身之道》这本书,第一次读人物传记,而且还是日记体。在修心模块中,给我最大感触的就是如何写日记。
说起写日记,相信很多人在读小学时就被老师要求过。很多时候我们都写成了流水帐,完全写不出来什么感悟。这也难怪,毕竟是孩子啊,哪有那么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呢?
后来渐渐长大,到了初中、高中,女孩子的心思越来越多,日记也越写越多。那时非常自卑,因为到了在意外貌、情感萌动的青春期,很多话不便跟其他人说,尤其是父母,所以把那些朦胧都悄悄写进了日记里,仿汪国真的诗,仿李清照的词,把心事藏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大学毕业刚刚工作时,一个人住,没有什么可以说话的人。同事也不同频,很少跟他们出去娱乐,于是日记和书成了独处时最好的朋友,那时的日记里写的都是“迷茫”。
后来,换工作,谈恋爱,练跆拳道,直到结婚生子,认识的人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忙碌,”日记”这个朋友悄悄地消失了。
突然有一天,孩子跟我说了一句让我觉得非常好笑的话,当时我很想把它记下来。因为这个契机,我的“日记”朋友又悄悄地回来了。那时孩子才5岁,我给日记取了个名字叫《猴宝故事》。
育儿日记一直写到孩子12岁,断断续续写了400+篇,积累了近十万字。我把日记进行编辑、整理,里面附上孩子这些年的成长照片,还有一家人参加各种有趣活动的照片,以及孩子获得荣誉的照片,最后打印成一本书,做为孩子12岁的生日礼物送给了他。
很多朋友听到这个故事时都特别感动,认为我这个妈妈很有心。其实写日记只是当时无意间想去做的一件事,后来能够集结成文,成为彼此间珍贵的礼物,的确是始料未及。然而这些育儿日记给我带来的价值,远不是记录孩子的成长这么简单,还有自己的成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和先生之间有时会因为教育方式不统一而产生冲突。每当发生冲突时,自己都会产生不好的情绪,写日记成了舒缓情绪的最佳途径。
在整理情绪的过程中,学会看到自己的真实感受,复盘事情的前因后果,是否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写完后再以短信的形式将日记内容发给先生,让他明白我的感受和想法,最后双方达成谅解,日记成为很好的内观和沟通方式。
回顾下来,自以为写日记有点心得,直到看到曾国藩写的日记,才发现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为什么呢?主要体现以下这三点。
001时间有长度
日记日记,意思是日日记,即使做不到天天记,也一定要有持续性。曾国藩的日记是从道光十九年写到同治十一年,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四年。虽然中间因为时代的变化,有十七年的间断,但后来一直没有停止过,直到去世当天还写了一篇日记。
曾国藩开始写日记时已近三十岁,自道光二十一年开始修身,就养成了通过日记自省自惕的好习惯。他曾说,写日记必须天天写,目的在于反省,发现过失要立即改正。
曾经有一次他没有连续写日记,后面补了五天日记,这让他对自己非常不满,认为五天来总计写一次,失去了日日反思的意义,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这里可见曾国藩对自己是很严苛,反观自己写日记断断续续的,比较随性。孩子12岁以后就再也没有写过日记了,多少有点遗憾,这点也反映出自己的坚持性不够。不过,过去既然无法弥补,也不用纠结。就像曾国藩一样,中间也曾断了17年,只要开始就都不晚。
002内容有宽度
自己虽然写日记比较早,但不同时期写日记的主题,在不同阶段各有偏向,主要以情感、读书和育儿类为主,范围狭小。而曾国藩的日记主题则非常广泛,在唐浩明写的这本书中,总共收录了300篇日记,不论是自己修身、悟道,读书、写字,还是家事、国事,为人、为父、为官、为臣之道,尽落笔下,凝结成智慧的结晶。
很多人会说写日记不知道写什么,其实不要拘泥于写什么,因为写什么都可以。就像今天早上和老铁讨论一元笔记一样,“一元笔记”没有那么复杂的定义,就像学霸雨悦所说,复杂事物背后往往有极简的规律,一元笔记的规则只有两条,想记录的时候就写到本子上,无论是什么,二按照时间顺序记录。
回头看曾国藩的日记也是如此,大多按照早中晚的时间顺序一一记录。所以写日记没有什么评价和标准,不用担心写得好不好,随心去写就可以了,这样思想才能更好地流动,也能够有更多的接纳,更利于去思考。
003自省有深度
曾国藩那时的日记不叫日记,叫日课。课者,考核督促也,每天通过文字来反省这一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检查自己失误的地方,督促自己向圣贤靠近。所以,在曾氏的日记里,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对自己非常严苛的曾国藩。
比如参加龙翰臣的聚会中,因为自己过于严肃拘谨,导致出现冷场,认为这是很不协调的表现;又比如,花了八两银子打造一把银壶用来炖人参、燕窝之用,他对此事深为愧悔。很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曾国藩都能进行深刻的反省。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喜欢思考也善于思考的人,常能以小观大,细微处见真知,通过日记的形式进行总结和梳理。
写日记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是静思、修身很好的一种形式。若要坚持写日记,增加宽度和深度,真正做到修己修心,还需要跟曾国藩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