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并不抗拒朋友圈里的各种晒。虚荣心而已,谁没有?只要那些大富大贵的吃吃喝喝是完全倚靠建立于自己勤劳的双手,晒的心安理得,没什么不可以。
只是为什么晒片子要摔电影票给我们看呢?电影院?爆米花?屏幕座椅?
教你一招如何装逼:走心的p几张截图,黏台词,戳泪点,吐槽点。
不是刻意一个人去看的,只是因为没人陪。后来还真的喜欢上了一个人去影院的感觉。很赞,可以完全沉浸在一个没有人和你瞎哔哔的世界。
当然,我也曾尝试过这两种极端的感觉。
去看《喜羊羊》的时候周围一群碎小孩跟着又唱又跳。去看铁尼(《泰坦尼克号》)的时候,旁边好心的情侣还冲我招手微笑。
也没有觉得被打扰,只是真的很喜欢那种一个人思考的感觉,随心的思考,格外清醒。
在中国一些新人导演们首次尝试拍摄电影貌似都走按时间顺序推移发展的风格,特别是一些没有重心,情节云里雾里的青春片,把剧情冗长拖开的节奏吧。
但这是电视剧的思考啊有木有,非得把20多集的东西赶点赶趟儿演完,不是流水账是什么?
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精神层面的东西,青春牛逼哄哄的在两小时里呼啸而过了,剩下我们几个零零散散的看客孤立在原地。
总觉得中国的电视剧比电影成熟很多,文化差异吧。
中国人看故事细嚼慢咽的,体会和感情升华都需要一定过程的,我们不是不会看,而是需要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寻找共鸣。
歪果仁的电影确实很好看。
他们很注重高潮的塑造表达,故事情节发展自然,而且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倍能感染大众。似乎也是受用华尔街日报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好的电影都能集结并和谐好剧情的每一部分,高潮是重头,结尾意犹未尽,好了,电影文化就有了……
中国的电影其实成功的还蛮多,在镜头里慢慢聚焦自己的味道,挺好。
推荐几部《活着》《霸王别姬》《蓝风筝》……个人很喜欢。有中国人本土文化融合在里面。影片更有种内涵美,带我们思考,带我们沉醉,带我们走进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替他们开心和难过。偶尔还饱含着很阿Q的情绪,对比自己的人生。这也是中国的国民文化。
我们也许都看得懂,却看不透。
我之所以说臭豆腐,是为了凸显窝在自家沙发里看剧的无拘无束。当然,你可以备好炸鸡、啤酒、瓜子、甚至是老坛酸菜……还可以随时暂停。
看电影是文化消费,更应该是充满包容性的文化消费。
扯点远的说,就像去图书馆看书的流浪汉,没什么值得尊敬也没什么值得同情,阅读这回事,本来就是一个人的生活需求。未必抠脚看剧就是不懂阳春白雪的下里巴人。
我一直坚信,最好的文化必是雅俗共赏的。
前几天在路上无意听到一个洋人说了句“卧槽”,忽然就笑了。
文化的交融化真的是一个久而漫的过程,潜移默化,但脚步真的很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