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伴侣相处时,你会察言观色吗?
你会害怕你的伴侣吗?
当你的伴侣情绪低沉你会感觉到紧张吗?
你会有这种情况吗,和朋友相处时感觉放松,而和伴侣相处时却会小心翼翼,生怕讲错话做错事而惹得伴侣生气吗?
街道很宽阔,但属于每一个人的路却窄的可怜。总会有一些时刻,孤单感挥之不去,你会渴望有一个人能来分担这种压力。
家人远在千里之外,这种孤单也不适宜诉诸于家人;朋友当然好,但是不能随时待在你身边;最适宜的,当然是一个恋人。
在繁华的都市里,你们租住在一个小屋子里,屋子虽然小,但是经过你们的精心布置,走进屋子,你就会感觉安心。
你们一起做饭,一起做家务,可以放心地向彼此诉说各自的烦恼,因为有了这样的亲密关系,你们还会拥有共同的目标,或许也走进婚姻,有了孩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亲密关系,每个人的另一半本来都应该是堡垒、是铠甲,保护着激励着你的前进。然而是在什么时候它们变得如此沉重,把你困压在原地,不仅不再是前进的动力,甚至还变成了莫大的阻力。
潇洒地放手说再见可没有歌唱的那么容易,这里面有巨大的沉没成本,感情、物质、时光,每一样都是珍贵的,都是不可复返的。就像腿上出现了一道伤口,你希望地是治疗后能够愈合,而不会在看到伤口后就马上决定要截肢。
想要构建一段和谐的亲密关系需要双方长时间的磨合,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对亲密关系自然也不尽相同。
但松弛感,却是检验亲密关系是否健康的试金石。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总是强调“每日三省吾身”、“朝乾夕惕”、“慎独”、“独处守心,群处守口”,每个人都足够自律,与人相处都讲秩序,守规矩,社会自然一片稳定和谐。
这些当然都是极好的,个人如果这么做当然可以促使个人进步,社会这么做当然促使社会稳定和谐。
亲密关系如果这么做呢?
亲密关系如果能这么做,当然也可以“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只不过,相敬如宾是形容夫妇之间互相敬重,就像对待宾客一样有礼。对待另一半,像对待宾客一样彬彬有礼,也许画面看起来会很和谐,但是感受一定不放松。
恐怕现在没有多少人能接受这种“相敬如宾”式的亲密关系。这种模式一方面跟文化传统有关,另一方面也许和经济条件也有关系,过去匮乏的经济导致大多数人都要省吃俭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每天吃饱穿暖的活着都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这种稳定的困苦,感情上的额外支出无疑是奢侈的。
匮乏支撑不起松弛,松弛感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撑。
过去松弛感或许是奢侈品,然而现在松弛感却是必需品了。
经济的发展,观念的进步,如今两个人选择在一起生活,可不只是为了搭伙过日子那么简单了,可不是你离了我或者我离了你生活就会一团糟的局面了。
物质的需求当然有,而且还很高,但是物质要有多丰富才能压倒对精神的需求呢?另一方面,精神需求该有多满足才能忽视对物质的要求呢?
我们大多数人就坐在一边是物质一边是精神需求或者说情绪价值这个跷跷板上。跷跷板的两边坐着亲密关系里的两个人,努力维持着平衡。
在心理学中,焦虑或者压力,属于“应激”范畴。松弛感,就是处理应激事件的一种态度或能力。
坐在跷跷板上的人如果总是担心着会跌倒,或者总是抱怨着另一方太重或太轻,这个跷跷板坐着是不会舒服的。
亲密关系有很多种,亲密关系好不好合不合适只有处于亲密关系里的两个人有评判的资格,他们深处其中,是毫无疑问的当事人。
但无论我们是看别人还是评判自己,亲密关系是否正常或健康时,都可以用松弛感这个标准。
你可以扪心自问,和你的另一半相处时情绪是紧张还是放松,紧张的时候多还是放松的时候多,对方又是怎样呢?
你死死抓住的时候,你紧张,被你抓的人同样紧张;当你轻松托住就可以的时候,你舒服,对方也舒服。
松弛感,是维持亲密关系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最方便检查评判你的亲密关系是否健康的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