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的直播课程都和心理学有关,又恰好都是我最近一年多在研究的领域,每天都能和老师们有深度共鸣,太开心了🥳
昨晚直播间是我们儒雅绅士,风度翩翩的咖啡King诸光老师为我们带来的『不做小孩』主题分享,第一次看一位老师在咖啡间,一边煮咖啡一边讲课,画面太温馨了🤗
特别喜欢诸光老师讲课的节奏,还有磁性的声音,幽默的风格,温暖的笑容以及处理随机的态度,最后还有一段英文诗歌的Solo,都让人想要频竖大拇指!
✍️外媒评价中国人平均的心理年龄只有1周岁,你服吗?
诸光老师问我们听到这样一种说法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的心里马上出现两个字:不服!🤣
然而这确实是值得深思的一个话题🤔
我们身边有很多成年人(包括我们自己)有时候还是会像个孩子一样,情绪无常,依赖别人,做事任性……
包括我们在寻找另一半的时候,其实也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而非真的欣赏对方,愿意为对方付出。
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有句形容天气的话~三月的天,小孩子的脸。善变是孩子的天性,这是因为在25岁前,我们的理智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所以情绪脑占主导地位,孩子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饿了就叫,困了就睡。他们是“以自我的感受为中心”的,而非“以客观事实”为中心。
让孩子做孩子,允许他们有不成熟的行为,接纳他们的情绪,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技能,这是我们成年人需要做的正确的事情
诸光老师所说的『小孩』不是真正的孩子,而是一些还没长大的成年人。试想一下,如果一个成年人也像孩子一样“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不懂得自立,凡事依赖别人,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心智不成熟……
如果我们身边这样的成年人越来越多,那么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你如何看待自己的情绪
昨晚诸光老师在直播间带我们做了两个小练习,一个是用准确的形容词描绘出自己的情绪名称;一个是冥想的呼吸法。
这也是我在过去一年多一直在坚持做的两件小事。我发现很多人的“感受”都被封住了,当我问对方~你的感受(情绪)是什么?对方往往回答的都是想法(主观的评价或观点)。很多人除了开心、生气、不高兴、不舒服之类的词语,说不出其他和情绪有关的词。
这是因为我们从小要么没有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感受,要么就是父母没有示范过和感受有关的词都有哪些。我们从来没有对自己的情绪诚实过。每当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总是憋回去,压抑着,忽略它。
经常有朋友问我~~~杨老师,我该如何学会控制情绪?情绪不好的时候如何让自己不发脾气?
我通常都会回答她~~~亲爱的,也许你需要学的不是“控制”情绪,而是“接纳”情绪。
诸光老师说了一个数据:在青少年中,有四分之一的孩子都有抑郁倾向。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从许多渠道都了解过这个事实,包括我们最近和一个公益组织合作的事情,也是围绕着儿童心理健康和筛查抑郁倾向孩子展开的。
一个内心没有长大的父母,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呢?!所以这门课真的太需要了,并且需要更多这样的课程可以覆盖更多的家庭!
✍️如何让自己的内在小孩儿长大
昨晚因为时间有限,诸光老师只来得及把课程大纲分享给我们~
一共五个部分:摆脱糊涂,活得明白,永远开心,百年好合,身心健康。
都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标题,也都是每个人一生在追求的状态。
那在这里我给大家简单分享一个我们鼓励咨询中关于如何让内在小孩儿长大的方法。
鼓励咨询的核心理念是:探索私人逻辑,鼓励内在小孩。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所谓的私人逻辑,包含四个部分:感受、想法、信念、决定。
我们每个行为背后其实都经历了这样一个复杂的思维逻辑,都是这个逻辑做出的决定
而每个人的思维逻辑都不同,所以叫私人逻辑。
我们如果想要改变最后的决定(行为)就需要先去探索前面的三个部分,重塑童年时期的感受、想法,重新形成新的信念,让内在小孩长大
我们内在小孩不愿意长大,本质的原因是小时候的一些需要(归属感和价值感)没有被满足。内在小孩住在我们的情绪脑(杏仁核中),所以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理智脑不工作了,内在小孩冒了出来,才会用一些错误的方式去确定自己是被爱的(寻求归属感),确定自己是对的(寻求价值感)
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深入探索。期待诸光老师的课程上线,也希望可以为这个课程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