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用脑子说话,而不是用嘴
从小到大,父母师长总是鼓励要我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被冒犯,还是想要表达见解时,你都应该大声地说出来。
的确,在这个以外向型人格为导向的价值系统中,“勇敢表达有助于那些雄心勃勃的人们更受万众瞩目”。
令人尴尬的是,能说不代表会说。 多少领导常常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但细品起来却没有任何营养可言。
人们为什么总习惯为了说而说?
一位来自洛杉矶的人类沟通学专家解答了我的困惑:“对多数人而言,沉默使人尴尬。”
是的,外向和健谈在当今社会中很吃香,所以大家都刻意让自己显得很健谈。但说好的“沉默是金”呢?
现代沟通学的研究表明,恰当的沉默能带来许多好处。
为了进一步探究真相,Michael Grothaus决定一周内有选择地保持沉默。
比如,在开会时,他尽量克制冲动性的发言,三思而后行;
在一次针对印刷产业发展的圆桌讨论会上,他被邀请发言。讨论结束后,一位听众走过来对他说:“你表现得相当自信!”
他很惊讶,其实发言时他是很紧张的,站起来之前两腿都在打颤。只不过在演讲过程中,他不再马不停蹄地讲,而更愿意时不时地停下几秒钟来重新构思语言,而这在听众看来,却是自信的表现。
当他把这件事情告诉我的朋友Wright时,Wright说:“这一点都不让我惊讶,比起在演讲中说‘嗯…’、‘呃…’之类的词,间歇性地保持沉默反而能让观众认为是自信的表现。”
众人皆知,史蒂夫·乔布斯当属最自信的演说家了。
如果你仔细回看他的发布会就会发现,他每说上一段就会来回踱步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好让自己可以更好地构思如何表达,而这也让观众们更愿意听他说话。
这就是用脑子说话的好处,能充分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减少无脑的交流带来的诸多弊端。
02
胡乱说话让人愚蠢
思考让人聪明
保持沉默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是,不!会!再!说!蠢!话!了!
知乎用户@程月说,说和想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只有长时间的思考,才可能催生一句有价值、有分量、有思想的话。而沉默会让你思考,越多的沉默越有助于你的思考沉淀。
有时你会发现,你想了很久的事情在说出来之后只变成了轻飘飘的一句话;或者在你说出来之后,你觉得很有价值的想法突然变的浅薄和可笑起来。
说多错多。
我猜大多数男人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第一次和女神约会,按捺不住鸡冻的心情叨逼叨,一直从销售的Tom聊到公关部的Sophie。
直到把女神送上出租车才开始后悔:万一女神不喜欢我太八卦呢,万一她和Sophie是好姐妹呢,都TM瞎说些啥呢,明天可能就会被女神拉黑吧OMG。
而作为职场人士,避免多说多错在商业谈判中更为重要,因为大多数人为了防止冷场,第一反应通常会选择喋喋不休。
这么做的结果有多可怕……你懂的。
03
沉默可以让你被更多人倾听
构筑权威和威信
人们对不可知的事物保持着敬畏的心理。
当一个人的看法、心态、感觉对他人来说都是不可知的时候,这种权威和威信就建立起来了。
大多数人还喜欢稀有的东西。当你说话是一件稀有的事情的时候,人们会加倍地看重它。
而沉默不是退让、自我放逐,而是一个酝酿、等待出击的过程。
春秋时,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颁布一条法令。
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为什么?”楚庄王答道:“三年不展翅,是要使翅膀长大;三年不鸣叫,是要观察与准备。虽不飞,飞必冲天;虽不鸣,鸣必惊人!”
果然,半年后,楚庄王废除了十项政令,发布了九项政令,处死了五个奸臣,提拔了六个隐士。于是国家昌盛,天下归服。
比起随时随地怒刷存在感,“憋个大招”可能更有助于树立你的威信。
04
学会恰如其分的沉默
当一个“静悄悄的实力派”
我们之所以有两只耳朵而只有一张嘴,就是为了多倾听,少说些无意义的废话。
大多数人急于得到别人的回应,却往往忽略了,聊天的本质是有来有往的互动过程。凡是碰到过于爱现、总喜欢打断别人说话的人都知道,这些行为让人有多焦虑和不快。
而当我们愿意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转移到对方身上时,会让对方感觉自己被重视,价值受到认可。
保持沉默最适当的方式就是放慢自己的节奏,慢慢倾听。
《英国心理学期刊》(BritishJournal of Psychology)的研究发现,互动程度决定交流过程的质量与后续。
交流过程中的互动越频繁,参与者对交流过程的满意度越高,对后续行为就越期待。
那些被我们称为高情商的人,懂得适当地选择“闭嘴”让彼此都感到舒适,让与之交流的人在感性和理性上的诉求都能得到满足。当我们主动选择“闭嘴”去倾听他人并给予对方对等的回应时,我们之间的桥梁就搭建起来了。
与其一味愚蠢地追求“表达自我”,倒不如学学聪明人的做法,当一个“静悄悄的实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