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速度3000字/分钟
>> 图书馆学是研究人类通过知识集合的方式来记忆知识、获取知识的一门科学,它也有着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文献编目学、文献分类学、图书馆管理学、知识服务理论、参考咨询学、知识计量学、读者学、阅读学等许多分支学科。
>> 一切科学都是知识,但一切知识却不都是科学。
>> 施雷廷格尝言:“图书馆应当尽快地找到必要的书籍,以满足任何文献工作的需要。”
>> 图书馆的本质是“知识集合”
>> 图书馆学应该建立“客观知识→知识集合→知识受众”这样一个研究范畴。
>>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 知识首先是关于事实与思想的陈述;这些陈述能提出合理判断或实证结果;它们可通过媒介传递给他人。
>> 信息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一般指数据、消息中包含的意义,这些意义能使数据、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减少。
>> 情报是对特定的人在特定时间内有特定价值的信息知识。
>> 波普尔认为,主观知识是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客观知识则是写、印于载体之上的由陈述构成的知识。
>> 图书馆是对知识进行存贮、优控、检索,为保存人类记忆、为公民平等自由获取知识提供服务的机构。
>> 知识集合是用科学方法把各种知识组分有序组织起来,形成专门提供知识服务的知识集成体。
>> 但无论何种方式,知识地图都缺少不了“知识结点”和“知识链”这两个关键要素。其中“知识链”是灵魂,因为有了链,结点才有意义;有了链,知识才能发生关联,让人在很短时间找到所需知识来源。
>> “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
>> 工具书就是具有特定适用性、明确规范性、必要知识性、较高权威性的专门供人查考的知识信息集合。
>> 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其核心内容。
>> 教育,用学术语言来表述,它“是人们尝试在任何一方面提升他人人格的行动”
>>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克尔(Gary Stanley Becker,1930—2014)说:“现代经济要求人们在他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投资于获取知识、技能和信息。”
>> 杜威的图书馆学思想核心就是如何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时间和成本效益。
>> 阮冈纳赞在其1931年出版的《图书馆学五定律》(The Five Lawsof Library Science)中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
① “书是为了用的”(Books are for use),这一观念宣布了现代图书馆是开放的,它与古代图书馆重藏轻用不同;
② “每个读者有其书”(Books are for all),表明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图书馆应为所有人服务,而不论其地位、性别、民族、肤色等因素的差异;
③ “每本书有其读者”(Every book its reader),说明图书馆的采访、编目、排架、参考、推广等一切业务工作不是为了图书馆本身,而是为了读者;
④“节省读者的时间”(Save the time of reader),要求图书馆工作要讲究效率以及采用更加合理的工作程序;
⑤ “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A library is agrowing organization),即指明图书馆是一个活的系统、组织,与之相关的图书、读者、工作人员、管理方法等都在不断发展。
>> 美国图书馆学家克劳弗德(Walt Crawford)与戈尔曼(Michael Gorman)在其《未来的图书馆:梦想、狂热和现实》一书中提出了“图书馆学新五律”:
①图书馆致力于人格养成(Libraries serve humanity);
② 重视各种知识传播方式(Respect all forms by which knowledge is communicated);
③ 明智地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品质(Use technology intelligently to enhance service);
④ 确保知识的自由存取(Protect free access to knowledge);
⑤ 尊重过去,开创未来(Honor the past and create the future)
>> 据蔡尚思先生回忆,从1934年至1935年间,他住馆读书,当时年龄未及三十,每天读书16至18小时,从不间断,几乎读遍了集部书。
>> 蔡先生感慨曰:“我从前只知大学研究所是最高的研究机构;到了30年代,入住南京国学图书馆翻阅历代文集之后,才觉得进研究所不如进大图书馆,大图书馆是‘太上研究院’。对活老师来说,图书馆可算死老师,死老师远远超过了活老师。”
>> 梁启超在1916年12月17—18日《时事新报》上的《创设松坡图书馆缘起》一文中提出:图书馆不仅能保存国粹,普及学问,它还标志着一国的文明程度,关系着国家的存亡。
>> 知识的求原法解决的是知识源的可靠性,知识的求真法解决的是知识源的真实性。
>> 文献老化是指文献随其“年龄”的增长,逐步失去了作为知识或情报的价值,以及因此越来越少地被科研工作者所利用的过程。
>> 普赖斯指数是由美国学者普赖斯(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1921—1983)于1971年提出的,指在某一学科领域里,把发表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量同引文总量之比作为指数,用以衡量文献老化的速度与程度。
>> 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1篇论文作者数的1/n2。所有写1篇论文的作者所占比例大约是60%。洛特卡定律(Lotka's law)不仅揭示出科学生产率的不平衡性,也揭示了科学文献按著者分布的规律。
>> 一般读者提出的咨询问题可以划分为指示型、事实型、资料型、研究型四种。
>> 2003年,比尔·盖茨造访西班牙皇家学院时,在新闻发布会上语出惊人:“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
>> 书籍和其他人类发明相比,有着与众不同的重要功能。从本质上讲就是它能够保存社会记忆、传递人类知识。
>> 在人类的不同发展阶段,书籍的社会效用会有所差异,但从书籍的产生到现在,其社会效应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 提升人类思考。
② 体现社会权力。
③ 创造生活方式。
>> 在未来社会,纸质书籍会退出历史舞台,被新的载体书籍所取代。
>> 书籍作为人类理性的产物应该不会消失,但其载体等形式上的变化却是不可阻挡的。就像汽车取代了马车,而马车“交通工具的性质”却被汽车承袭了过来。
>> 书籍的价值是由内容价值、应用价值、介质价值三方面构成的。
>> 我们之所以发明图书馆,是因为我们自知没有神的力量,但我们会竭力效仿。
>>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① 存贮知识。 ② 传播知识。 ③ 优控知识。
>> 图书馆的主要社会效用: ① 终身学习的平台。 ② 文化融合的水库。 ③ 开放的公共知识空间。 ④ 社会民主的推进器。
>> “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要维持大学的正常运转是很容易的;而若缺乏文献资源或学习设施,维持其正常运转则会是非常困难。”
>> 女学者廖泉文教授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媳妇想学一门手艺以做养老之资,因家贫及求艺无门(性别歧视),就想到了学绣花。起初买不起针线和布料,就主动为邻居出嫁的姑娘们义务绣花。十年以后她有了一手好技艺,也积累了大量花式图样,求她绣花的人络绎不绝,于是她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开始试着“有偿服务”。又过了十年,有许多慕名者愿意花大价钱来买她绣的花,于是她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来绣花,也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这个故事表述出一个原理:小媳妇在职业低谷时为了获取资源(针线布料)不惜吃亏学艺,为他人作嫁衣;经过艰苦磨炼积累出较高的职业能力、职业资源(各种花式图样)之后,才实现了品牌效应。
>> 知识是对事实或思想的一套有系统的阐述提出合理的判断或者经验性的结果,它通过某种交流手段,以某种系统的方式传播给其他人。
>>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与生产要素,通过对知识的生产、交换、使用来达到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以及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一种新经济形态。
>> 知识社会是一个全面运用知识和全民拥有知识的社会
>>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利用和创新为目标的新型管理思想与方式。
>> 什么是知识,知识的性质、类型,知识的表现形式,知识永久记忆的社会手段,知识与信息的关系,不同知识和某种社会范畴的功能关联等,举凡与知识本体相关的问题,都是值得图书馆学研究与认识的命题。
>> 读者知识建构与阅读、惯习、情境、共同体有密切关联。
① 研究阅读,主要是研究读者阅读需求、阅读心理、阅读活动、阅读方法、社会阅读史;
②研究惯习,主要是研究读者文化心理定式、学习方法定式;
③ 研究情境,主要是研究图书馆环境、公共知识空间、读者学习影响因素等;
④ 研究共同体,主要是研究读者俱乐部、读书小组、学习社区的机制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