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李娟的作品,是一篇《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很多年没有看过这样自然、动人的文笔。后来买了电子书,断断续续看了一点,电子书方便快捷。但是非常不利的一点是,不能多维展开,常常被巨大的信息淹没,王佩老师形容:像掉到一个深井里。就这样,李娟的书被埋在KINDLE的深井里。
再后来,出了一趟新疆,又想起了这位阿勒泰大地的陷落处,写出动人文字的作家。买了她的纸质书,书中的世界,和我的亲身感受,还有熟悉的地名,交错起来,竟有了一种神交的感觉。
非常意外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儿子,也非常喜欢李娟的《冬牧场》,常常手不释卷,吃饭的时候,也让我念给他听。他为李娟描写的,一个新鲜、遥远的世界着迷,有一次还流露了想再去一次新疆的意思。念到一些情绪的描写,我问他,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他说是,我问你是不是有,但表达不出来呢?他说对。
我思考李娟作品的魅力所在,非虚构作品不可能靠离奇的情节,脑洞大开的想象,也不能把作家自己的情绪寄托在一个虚构的人物身上,随意发挥。完全依靠作者本人立足于生活,对生活的洞察,发诸笔端,自然流淌。
书的宣传导语上有一句,说李娟是阿尔泰的精灵。
写这句话的人一定没有认真的看过作品,或者看了也没有感受到文字流露的精神世界,就用一句标签化的语言总结。精灵是人们对不存在世间之物的想象,有超凡脱俗,不染尘埃的意思,精灵般存在或文字,是对现实的一种美化。现实中的一切都像冰雕玉琢,美则美矣,但是缺少了生活的温度,闹哄哄却也悲欣交集的红尘热土。
而李娟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中的现实感。内地的人们想到新疆的巍巍雪山、茫茫沙漠,广袤草场、牛羊成群,歌舞曼妙,很容易产生一种向往之心,人们向往着那种草原牧歌,自由奔放的生活。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呢?
那边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真实地生活着,遵循着古老的规则,感受着自然的风霜雪雨。他们与自然之间,互相之间,坦诚相见。大自然是丰饶的,他们逐水草而居,用古老的方式与自然交易,繁衍生息。但是大自然又是严酷的,在现代科技力量微弱的大山深处,他们直面灾难、孤独、病痛,随遇而安。
李娟的目光,始终是平视的,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没有匍匐在地的膜拜。她的文风,温暖而又独立,不煽情,不矫情,她的作品中有一种真实的美,这是她的魅力的根源,这里的真实是名词,不是形容词,意思是真实的生活,或者生活的真实。她在那片土地上的生活,她看到的人们,她与他们的交往,她的感受和思考,她无不真实的展现出来。
也许,表现真实不算什么,但是表现真实的美,就不容易了。
因为真实生活充满繁琐、无奈,不堪,李娟的文章中,哈萨克牧民居麻是一个酒鬼,李娟一家艰辛的迁徙,她的妈妈顽强又琐碎。。。。。。但是,我们读来,却感受到一种美,我们会为那些风趣的,充满生活的机智,笑出声来。我们会为浩渺神秘的大地,与人的渺小却不屈,内心震撼不已。我们也会为李娟的细腻丰富,充满哲思的思考,而陷入沉思。作品引起的这些共鸣,正是作品的美之所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是她的语言,表达方式,质是她的真实,生活的质朴之源。文与质相得益彰,优雅而又清晰的道出生活的美,这就是一个写作者追求的好文笔吧,李娟的文字做到了。
如何做到表现真实的美?也就是说怎样感受到真实生活的美,你只有真正感受到了,才可能表现出来,你感受不到,就只能借助矫饰。所以我们经常看得一些造作,或者虚张声势的非虚构作品,这样的作品是不能打动人的。
想起孩子写作文的一些事,比如老师布置写秋天的美,孩子们大多写田野里麦浪滚滚,果园路硕果累累,还有大雁南飞等等,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孩子并没有感受到周围真实的世界,在季节变迁中的美,所以只能借助书本上的套路。
有一次,儿子写灰喜鹊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大约是说柳树上冒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芽,一片碧绿,像一个绿色的宫殿。但是此时春天还没有到来,柳树枯败,萧条,并非一片绿色,只有零星的几根绿色的枝条。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写,他说想象的,我说,你是认为现在这样的柳树不美吗?你很难写出它的美吗?他是可能是。我说,你想想李娟是怎样描写的,想想鲁迅是怎样写长妈妈的。之前我们讨论过鲁迅的长妈妈,长妈妈粗俗迷信,但在鲁迅笔下她是美的,因为鲁迅怀着对她的深厚感情。后来他改写了这段,描写了一种反差,突出零星绿色的可贵。
人对纯真有一种本能的追求,特别是远离了自然之真的都市生活,远离了精神之真的物质时代,本真的表达,最能打动人心。人们为什么向往大漠深处的生活?电子信息当道的年代,为什么还要有纸质书?看到喜欢的电子书,我会再买一本纸质书,就是因为喜欢那种真实的触摸感,喜欢空隙处的书写涂鸦,甚至不小心洒落的茶渍,儿子自制的书签,都会让人具体回忆起某次的阅读体验。
我手写我心,写作者,最重要的他有一颗怎样的内心,内心敏锐、丰富、细腻,就能感受到常人眼中的平常之物,富有洞察力,就能创建性的进行表达。写作的内容来源于写作者的本心,李娟的文字自然天成,毫无匠气,她做到这些,完全是无意识的,本性使然,所谓才华,就是如此吧。
《文心雕龙》有言: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心生而言立,在立言之前,有一个心生的过程。这样看来,写作其实应该有一个修心的过程。心学大师王阳明说:心外无物。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同理,写作与心也是一体的,心即是理,心有本真,流露本真,心修好了,内容就自然而无意识的表达出来了,当然修心的过程永远没有终了。
而修心,是一切人之生存智慧的本源,非但写作,各种行为,包括学习、工作、养育孩子等等,写作不过是本源生发的一个表象而已。正如一棵大树,根繁方能叶茂,心是根,写作是其中的一片叶。当然这片叶,是不同凡响的一片叶,它可以摇动另一片树叶,进而摇动整棵树。
看了李娟的书,引起我对她的作品魅力的探源,发现了写作的真实之美,真实之美来源于心灵之美,心灵之美需借助于修心。写作技巧、逻辑,可以通过有迹可循的理性学习,一步步达到,而这之上的超高的感性,却只能靠每个人自我的修心来领悟了。
这样的阅读和思考过程,又何尝不是一次修心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