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格模式,来自于成长道路上身体所积累的情绪、感受。
在应对孩子的过程中,你愤怒、愧疚、害怕都限制了你与孩子“爱的沟通”,这样的应对模式,并非是不可改变的。
而改变这些的首先需要你更善于觉察自己,更敏锐的觉察到你的情绪和身体感受。
若你无法敏锐的觉察它,你就无法改变你惯性。
而改变这样的惯性,需要你接纳与包容自己,若以自责的方式对待你的惯性,那又是一种压抑与困境。
阿建老师说,我每天都有上千次的自我觉察,这是改变的开始,我们每天有多少次的自我觉察呢?这样的练习是真正改变自我的方向。
今天讨论到如何关注自己的内在。(分享自己一个细致的练习过程)
练习觉察的敏锐度是开始,比如早上和顽妈说了一句话“那些乱七八糟的”,马上觉察到的瞬间马上停下来:“刚才我惯性的话又出来了。”
这样的觉察若足够敏锐,你可以发现你身上有太多的惯性,在继续觉察下去,我那句话的背后是有评判的,评判是因为带着某种情绪,比如:生气、害怕。
带着生气和害怕情绪的时候,身体是什么样的状态呢?肩膀有点紧缩、胸口有点堵(异常轻微)、语速有点快。
当觉察这样的身体感受,你可以迅速的深呼吸,两个深呼吸下来,深呼吸的同时不去思考,感受空气进入身体后从鼻腔、到胸腔、到腹部,然后缓缓的释放,让身体内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替强化的运行后,身体放松了,较小的情绪往往就平复了。
再进入思考、沟通、行为模式,你的语言、非语言讯息就脱离了以前的惯性。(这个过程很多时候只是两三秒钟的时间,不过细致去做,感觉每个环节都是很清晰的。)
这样的练习,会随着你不断的熟练,慢慢变成你新的惯性。这样也会得到非常有效的改变。
比如刚才我看书,看了一会觉察腰有点酸,然后拿手拍一下腰。
有点酸是感受,拍一下腰是客观呈现,若你是咨询师,看到别人拍一下腰,不要去主观判断。
你好奇:刚才你拍了一下腰,发生什么事了?
别人会告诉你,我腰有点酸。这就是因为好奇得到的客观讯息。没有误解、关心到人。
若你是对自己有足够的觉察,(没有敏锐的觉察就会忽视这个感觉)。你会告诉自己,我需要休息一会。
在休息的同时,我把这段文字组织起来,分享给大家。
——秦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