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东南侧约200米处,考古工作者在一座现代取土壕内,发现已经暴露红烧土的堆积遗迹。经过勘探以后,发现这里是一处陪葬坑遗址。因为它是1999年在秦始皇帝陵周围发现的第一座陪葬坑,所以被编号为K9901陪葬坑——
在K9901陪葬坑内,共发现28件陶俑,跟真人大小一样,赤裸上身和下肢,仅在腰部穿着一件短裙。身材魁梧,肌肉发达,有端坐者,有站立者,有双腿弓步者,有单手高举者,有双手掰物者等等。根据文献记载,他们应该反映了秦代宫廷娱乐生活,所以被命名为“百戏俑”。
这些百戏俑出土的时候,均已破损,头部残缺。经过修复以后,身体恢复原貌,可以分为健硕型和纤细型,反映了百戏活动从事角力型和技术型两种不同表演活动人员的体型特征。
春秋时期,竞技类的杂技项目逐渐形成,包括技击、跑狗、爬杆、扛鼎、丸剑、旋盘等,这样的百戏成为当时各国统治阶层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加强中央集权制,将六国的伎乐俳优等艺人迁入咸阳城,被统称为“角抵俳优之戏”。同时,将“角抵”等作为检阅军队的一项重要内容。
百戏俑坑位于秦始皇帝陵东南部内城和外城之间,平面呈“凸”字形,东西长约40米,南北宽约15米,总面积约为880平方米。1999年和2002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对百戏俑坑进行试掘。2011年6月4日,这里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发掘。如今,已经全部清理完毕。
在百戏俑坑内,东西两端各有一条斜坡门道,为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陪葬坑,曾经遭受到人为破坏和大火焚毁。在陪葬坑的南北两壁,分别构筑有夯土二层台,坑内被两道东西向的隔墙分为三条过洞,从南向北依次编号为G1、G2和G3。这三条过洞分别长约40米、37米和20米,深约2.5米,宽约3至4米。
1999年5月19日,在G2西南的棚木上,发现一件保存完好的铜鼎,鼎内有铜镞和少量植物种子。鼎重212公斤,通高61厘米,口径71厘米,腹部装饰着一圈蟠螭纹。这件铜鼎气势磅礴恢宏,造型精美厚重,纹饰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纤细。目前,在秦始皇陵范围内,它是发现最大的一件铜鼎,应该是曾经宗庙内的重器。
2012年,在百戏俑坑内,再次发现一件相似的铜鼎。有人认为,这两件大鼎制作的时间早于百戏俑坑。但是,在百戏俑坑修建完成后,才将两件大鼎放置于棚木之上。或许,这是某种祭祀仪式?
目前,这里出土的两件青铜鼎被收藏于别处,这里出土的28件陶俑也只展出了7件。站在百戏俑坑边,扶着栏杆向下望去,只能看到空空荡荡的过洞,以及残留的红色火烧土和黑色木碳灰。
在北侧G3中部的地面上,保留着一些椭圆体石块、长方形石块和铅块,旁边还曾经出土过一件青铜半球形的器物。除此之外,在百戏俑坑内,还出土有零星的石甲片、铁矛、铁凿、铁栓、铁锛、铁锸、铁剪刀、铁耙钉、铜扁条、铜带钩、铜构件、铜马蹄套、石斧、石马缰饰、陶盆、板瓦、金属熔渣等小件文物。或许,有一些物品是百戏俑表演使用的道具?或许,有一些物品是百戏俑日常生活使用的器物?
如今,虽然百戏俑坑的现场考古发掘已经基本结束,但是针对这里出土文物的实验室保护工作还在进行之中。因此,有关这座百戏俑坑的资料还没有全部对外公布。未来,让我们一起期待,百戏俑坑出土的全部文物能够呈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