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5天
原文阅读: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不要因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焦虑,应该担心自己对别人不能理解。
启发思考:
“不患人之不己知”和前面讲过的“人不知而不愠”相辅相成。《学而篇》一共十六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一个人应该怎么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不理解。
1、“人之不己知”的含义。
“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看着很简单,但内涵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涉及到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自己”和“他人”,以及几个不同的层次“自己了解自己”、“他人了解自己”、“自己了解他人”。
重点是“自己”,“己知”和“不己知”。自己是否真的知道自己,能知道多少呢?他人是否能够了解自己,能了解多少?苏轼写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而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1)公开的自我:就是透明真实的自我,这部分自己很了解,别人也很了解;(2)盲目的自我:别人看得很清楚,自己却不了解;(3)秘密的自我,是自己了解但别人不了解的部分;(4)未知的自我:是别人和自己都不了解的潜在部分,通过一些契机可以激发出来。
如何认识自己?认识自己很不易,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一般来说,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认识自我:
(此处概念是粗略地讲,可以把心理学概念的“自我”理解为日常语言中的“自己”。)
(1)通过与别人的交谈、别人对“我”的回馈及评价等来分析自我、了解自我。(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确立一个合理的参照体系,明确一个合理的立足点,对于自我的认识尤为重要。 (3)是“我”和自己的沟通,即通过“我”对自己言语、行为等的反省来认识自我。“吾日三省吾身”即是。
2、如何对待“人之不己知”?不患!
回到孔子时代去看看,当时,诸侯国之间各行其是,周代维系社会稳定的礼乐制度瓦解崩溃,社会的思潮动荡混乱。孔子自己奔走于各国,也没能真正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诫学生们,有时好像也是给自己打气,如果想要立志做“君子”就必须有心理准备。遇到不被人知,不被人理解,不受重用,甚至你付出了还得不到回报,别为这件事着急担忧。
想到最近刷剧,看的几部经典的谍战片,某种意义上,优秀的谍报人员似乎也是“不患人之不己知”的典范。谍报人员是最不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不仅仅是敌方,也包括己方的绝大多数人。很多时候,他们要经受各种外部的和内部的审查和考验,不被信任甚至是常态。而在这样的境遇下,无论别人怎么看待,不管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优秀的谍报人员的选择是忠于自己的信念,而这样的人格力量往往是最能触动人心的。
“患不知人也”,与“不患人之不己知”有相辅相成之意,以后有机会再深入探讨。
3、“学而篇”小结
到今天为止,读完了一遍《学而篇》,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孔子所提倡的终身深度学习的人生模式,也明白他倡导的学习目标是要养成君子人格。
中国历史反反复复经过战乱、饥荒、动荡,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但总有一些人,具有君子人格的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严守道德底线。
这些靠的不是外部约束,而是孔子反复强调的这种自我肯定和自我修炼。君子可以“不患人之不己知”、能够经得起“人不知而不愠”。
至于如何培养君子人格,孔子在“学而篇”就提到了很多:学而时习之,谨言慎行,敬事而信,孝顺父母,和为贵、等等。这些行为准则在哪些今天还受用,读完《学而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会有自己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