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分析之父 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创伤学说,认为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这种简单的因果逻辑得到了广泛认可,弗洛伊德因此也成为风靡全球的心理学家。
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就是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他主张任何经历并不是现在成功或失败的理由,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身目的的元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1)心灵创伤根本不存在
初听这个主张,我感觉很荒谬。但读了作者在书中分析宅男因有社交恐惧症不敢出门的例子,再联系自身经历,觉得这种主张也有道理,似乎更积极,更有助于人们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高一时我学不会立体几何,曾考过8分,这对学习一向优秀的我来说是绝对的创伤,我感觉自己不会考上大学了,结果高考时数学成绩是所有科目中成绩最高的。这中间发生了一件转机就是高二数学老师因为不了解新生让经班主任推荐课代表,班主任把第一名留给自己做课代表,把第二名的我推荐给了数学老师做课代表。我顿时感觉责任压力山大,一个学不好数学的人怎么配当课代表。那时没有补习这种现象,我偷偷自己翻出高一数学从第一页开始自学补课,在自学过程中有如神祝,我突然开窍,一下子解开了数学的迷雾,从此学数学成了一种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或许我整个高中学不好数学也是理所当然,因为我会给贴上标签:不具备把平面图看成立体的能力,但按照阿德勒的理论尽管过去失败,但我当下决心把数学学好,配当数学课代表,我有选择权,我从过去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所以失败成为我顿悟数学学习奥妙的契机,命运也发生了改写。
(2)愤怒是捏造的
正在朝小孩发火的母亲突然接到老师的电话,马上和颜悦色,放下电话,继续朝孩子吼。这种类似的场景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或者经历过。由此可见愤怒并不是不可遏制,而是可收可放的。不是因为小孩犯错,所以母亲必须发火 ,而是母亲想让小孩提高注意力来听自己说话,故意捏造愤怒的。如果母亲知道其他更有效的和小孩沟通的方式,她就不会选择愤怒。愤怒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控诉,被狭隘的认知困住,找不到解决问题和困境的办法,只能像困兽一样吼叫,发泄。
按照因果论,发火因为小孩犯错,按照目的论,帮助小孩成长,除了发火,我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选择更好办法。总之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无论遇到任何心灵打击,只要你抱着做功课的态度去面对,这些打击就不会伤害你的心灵,相反成为你人生阅历中的宝贵财富。
喜欢就关注我,喜欢就分享给你爱的人,或许能点亮她的人生。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