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有些晕头转向。听了韩大爷的讲解,渐渐明了清晰,也有了些自己的感悟,简要记录一下。
其实应该说,人类自从诞生就在逐渐形成一种拟态环境。只不过最初的大众传播作用可能小一些而已。
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不受周围和他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力不也是一种大众传播的媒介?因为这种影响力而形成的新环境,也就是人类在这种影响力作用下选择加工传袭,并且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漫长的封建社会,当权者赖以维系政权巩固统治的封建礼教制度,高低尊卑,等级森严,其实也就是当权者一直传承下来的用以麻痹劳苦大众的思想武器。
在那样的思想体系中,人们精神受限,失去自由,没有自我,自然所选择的行动也就只能是封建礼教影响下的行动,完全无法展示人性的自由精神的洒脱。
这些行动的结果再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越来越带有“拟态环境”的特点,以至于人们仿佛被麻醉了一样,很难走出被奴役被剥削的恶性循环。要不鲁迅先生口诛笔伐的怎么会是那么多的国民劣根性呢?
如今,很高兴的一点就是我们逐渐摆脱了封建社会留下的阴影,真是可喜可贺!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开放,加上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人们似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忙于接收,忙于填充,忙于吸取,却又一次迷失了方向,丧失了判断力。
如果说昔日的我们是被迫的接受了思想上的麻醉,那么今天我们好像很欣然的被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牵着鼻子走了。
难道不是么?由于思想眼光行动上的局限,我们接受了有限的爱情模式,而忽略了世间爱情模式的千姿百态。
由于这种局限,我们觉得人活着无非房子票子加车子,忘记了活着还应该具有的丰富多彩。
由于这种局限,我们被“读书无用论”鼓噪着摒弃阅读停止学习而越发浮躁。
由于这种局限,我们歪解了“难得糊涂”的深刻内涵,不思进取懒于思考放弃人生应有的责任心和正确态度……
可怕的远不止这些,生活中太多的时候,我们沉溺于这种种局限中,并且因为这种局限造成我们一直活在一种非真实的状态里,也就是一种拟态环境中。
接着又在这样的环境中继续形成我们并非发自内心的各种人类活动,如此循环往复,没有尽头。细想之下,真是可怕!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加强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对外界环境的甄别能力,让自己的选择遵从内心的需要,形成比较客观公正的行为模式,真的势在必行!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认真的学习,走心的阅读又是多么重要!
胡适先生论述过读书的三大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读书,提高素养,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至此我们是否应该明白: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如何让人生有意义?
我想答案应该是: 明确人生的意义,并坚定不移的为之奋斗!通过读书学习,经历实践磨砺,培养能力,炼就明辨是非的头脑,拥有甄别丑恶的眼光,让人生不留遗憾,让生活真实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