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东晋时期统治者意欲恢复中原的数次北伐战争
2、时间跨度:公元317年东晋建立,至公元420年东晋灭亡
3、重要事件:东晋历次北伐战争
4、重要人物:祖逖(ti)、庾亮、殷浩、桓温、谢安、刘裕
希望之星
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已被少数民族政权占领。东晋政权的建立,给许多爱国将士北伐中原、恢复故土燃起了希望。但是皇室及大多世族只想偏安江南,内部政治势力勾心斗角,故东晋自始至终,虽然有数次北伐之举,但大多无功而返。
百年间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谢安、刘裕等人主持的多次北伐行动。
祖逖北伐(公元313年)
《资治通鉴》中有详细记载。其中闻鸡起舞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很励志。
祖逖与刘琨是好友,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一次,祖逖半夜里听到鸡叫醒来,认为这是上天在呼唤早起,便叫醒刘琨道:“此非恶声也。”然后与刘琨到屋外舞剑练武。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志向远大的人砥砺奋进,奋发图强。
祖逖向晋元帝主动请缨,领兵北伐。北渡长江当船至中流之时,他眼望面前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山河破碎和北方翘首以盼的百姓,不禁豪气冲天,敲着船楫对左右人员朗声发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若不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自己就像这大江一样有去无回!
这就是“中流击楫”的故事。
庾亮北伐(339年)
祖逖北伐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并未成功。后来东晋任命庾亮为征西将军,都督六州军事,驻屯武昌。庾亮向朝廷上书请求率兵北伐中原,出击北方的后赵,并积极准备。
由于北方后赵的南征以及东晋内部的混乱,使得这次北伐还没有实际行动,就在防御战中遭到丧师失地的惨败。庾亮失去战机,未能完成北伐夙愿,随后就在懊悔中去世。
殷浩北伐
永和五年(349年)中原大乱,东晋政府即任命殷浩为都督出师北伐。永和八年(352年)二月殷浩军于寿春被前秦打败;永和九年(353年)十月,殷浩中诈降计策,再次大败。
桓温北伐
殷浩北伐失败后,东晋军政大权归权臣桓温掌握。桓温随后十几年间共发动了三次北伐。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故都洛阳,但是桓温未继续进取,迁延岁月,战果难以维持,洛阳得而复失。
谢安北伐
谢安作为东晋高门大族和主政大臣,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他在挫败了桓温的篡位之心后,又充分利用前秦在淝水战败后内乱的机会,于383年派谢玄领兵北伐,而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此次不但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而且深入河北,这是祖逖北伐以来取得的最大的成就。但是东晋军没有抓住时机再接再厉,也没有充分的经营守护新收复的地区,导致收复的土地再次失陷。
刘裕北伐
北府军大将刘裕扶立晋安帝复位,控制了东晋朝政。公元409年二月,南燕军队侵扰淮北,刘裕看准了这个机会。他迅速出兵北伐,一路攻城略地,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来长安虽然得而复失,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安全保障。
这是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唐代史学家朱敬评价此次北伐:“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称赞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北伐失败原因
百年间东晋虽数次兴师北伐,但每每功败垂成,始终未能真正恢复中原、完成一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东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多数世族取得军政大权后只想扩充家族势力,不积极北伐,或者是利用北伐之机争权夺利,达到割据的目的。对于某些心怀叵测的北伐将帅,朝廷又难以驾驭。像桓温、刘裕等人,具有政治野心,总是权衡个人之利害得失,不能把北伐坚持到底。
其次,东晋的皇室和世族多苟且偷安,胸无大志。这些人认为“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还都洛阳是“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江南本地的世族受朝廷重用后,为了保住既得利益也不希望皇室北还。
第三,东晋统治阶级内部大权多握在重臣士族之手,导致内乱频生,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以及桓玄篡立等等,皇帝疲于应付,始终没有精力把北伐做为根本大计。
第四,北伐将领之中,虽然不乏如祖逖等忠义之士,但朝廷世族对这些寒族出身的将领总是提防排斥、处处牵制,不能给予大力支持。
第五,从外部看来,当时北方胡人政权实力很强,游牧民族多勇敢剽悍,勇猛善战。十六国相继的政权虽呈割据纷争之态,但整个北方均为其所占有,势力十分庞大,东晋各方面都没有优势。
不过,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南方政权能北上统一全国的例子。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