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结婚并没有和公婆相处,但是有了孩子,就不一样了,孩子就像纽带,把我和婆婆连在了一起。
网上和电视局中总是描述婆媳矛盾,感觉有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样,每次弄的敌对关系。
相处前,我就误以为婆媳关系很难处理,有点胆怯和没信心,相处后发现,真是想多了。现在大部分人生活条件好了,人的素质都比较高了,会为对方考虑,那种狗血剧情的概率就低了不少。
而我和婆婆相处的日子,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人,在共同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一起处理问题,也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对未来更有信心。
相处前
去年怀孕,预产期12.5号,因为我和老公都在深圳上班,公婆在老家岳阳住着,所以预产期提前一个月,婆婆就来深圳,帮忙照顾我的饮食。
在婆婆来之前,我和老公都挺忐忑。结婚一年多,虽说每年节假日回去见过几面,但真正相处的日子并不多。疫情的一个月算是一个过渡,但那时候只是吃喝睡,也没有照顾小孩子的压力,所以也不知道对方的喜好和习惯。
老公也说,自从上大学,就没有再和父母相处了,妈妈来,还挺忐忑的,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就安慰他,没事儿,人与人相处需要磨合,遇到冲突,微笑而过,不要太钻牛角尖。而且她是来帮我们带娃的,这是她的权利而不是她的义务,要多多尊重她的想法。
带着这种心理建设,婆婆在去年11.1号,提了好多土鸡蛋和鸡鸭鱼肉,到了深圳。开启了相处模式。
相处中-磨合期
宝宝出生之前,她也有时间慢慢熟悉深圳的环境。因为常年在老家,没怎么出过远门的她,有点不习惯。主要是没人聊天,好在她性格外向,不多久,小区的邻居们,她都熟悉过来了。
来深圳的时候前半个月,我还在上班,每天也没怎么聊天。等到开始休假了,俩人就开始熟络起来,她会讲一些在老家发生的事儿,我也就附和着。但俩人还不熟悉,下楼遛弯也没一起遛。
因为不熟悉,很多时候,还处于客气阶段,心里也对对方的观点,打个问号。
直到宝宝出生,思维方式的碰撞,有点不一样。譬如她埋怨医院产妇多,让我睡过道里,老是和老公姐姐生娃的时候对比这些。其实我都知道,她心疼我,不愿意睡过道,但人多也没办法。
好在,这些生活琐事都没那么严重,互相理解中,和平的解决了每一个矛盾。
相处中-愉快期
神奇的是,经过两个月的相处,两人对彼此有了更深入了解。我信任她之前带过姐姐小孩的经验,她理解我生产的不易。
因为月子期间请了月嫂,不仅能全面照顾我和宝宝,也能帮婆婆减轻很多压力,一举两得。
半年的产假中,在婆家过完年,就回了娘家。当时做这个决定就是自己想回家,后来和妈妈相处之后发现,婆婆也松了口气,能休息两个月。想想也是,带娃可不轻松,稍有不慎就容易出错,能为婆婆减轻负担,她也很开心。
现在,我快要上班了,她跟着我们一起回深圳,将面临着她白天一个人带娃做饭的问题。好在她爱社交,我发现女人都喜欢沟通,沟通中就会很开心。
所以回深圳,要多关注她的内心世界,尽量早下班带孩子,让她有自己的时间放松一下。
就像妈妈说的,要多为婆婆考虑,勤买衣服,让她享享福。
是啊,人与人相处,还是要互相理解。感谢她能勤快的帮我们带小孩,牺牲小我,成就大家,要好好对她。
或许将来还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宝宝大一点,她不想在深圳想回家,我又不想让她回去这种情况,只能双方互相妥协,互相支持。
这就是我和婆婆相处的日子,把她当作一个朋友一样,虽然说与婆婆沟通像隔层纱,但隔层纱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不用把自己坏情绪撒到她身上。而是换位思考,自己哪些事情做得不好要改正,哪些事情做得好以后继续做。
和婆婆相处的日子,像是打开了另一扇窗,看到不同的风景,虽然有时候这个风景在乌云后,但乌云总有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