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娶后妈,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或者弟弟死后哥哥娶弟媳的婚姻形式。这种婚姻习俗,在我国很多民族的历史中都曾经存在过。我上初中的时候,村里有户人家,哥哥下井工伤瘫痪,弟弟就娶了嫂子,承担起抚养三个侄子的重任。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同支撑一个家庭,在大同与内蒙方言中称为“朋锅”。大同作家曹乃谦小说《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记录了雁北地区七十年代还存在的大量“朋锅”现象。现在看来不可思议,其实只是受当时经济条件制约而已。
道德发展也有层次之分,比较著名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高阶段的道德,需要深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卓越的思辨精神来支撑。司马迁的《匈奴列传》里就记载了崇尚礼乐文明的大汉民族与游牧民族匈奴的一场辩论。
汉朝使者对匈奴使者说:“匈奴俗贱老”(你们不孝敬老人)。
匈奴使者说:“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你们汉族难道不是先把食物让给保家卫国的士兵?”)
汉朝使者无话可说了。就又指责匈奴人:“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你们匈奴人娶自己的后母与弟媳,还是转房婚)”。
匈奴使者答:“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父子和兄弟死了,活着的人娶他们的妻子,这是惧怕种族的消失。所以匈奴虽然伦常混乱,但却一定要立本族的子孙)。”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在生产力有限的情况下,人类在面临进化、竞争时,繁衍后代总比保存前代更重要。这是自然规律,无可违背。大汉族的使者站在农耕文明的高度指责还处于游牧时期的匈奴人,只懂礼义道德,忽视世道人心,倒是迂腐。现在不少“道德君子”本来见识有限,但喜欢高高在上批评别人,大多如此。用庄子的说,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束于教也。“道德君子”之所以画地为牢,顽固地坚守自己的道德立场,恰恰是出于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毒害啊。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如果司马迁记载确切的话,匈奴就是夏王朝的后裔。大汉朝使者批判的,不正是自己的祖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