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4日,在获得超过1亿美元C轮融资4个月后,摩拜单车宣布完成D轮2.15亿美金融资,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摩拜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拿下了4轮累计4亿美金融资,而摩拜最大的竞争对手ofo,同期累计融资也达到2亿美金,甚至会让人产生资本已经回暖的错觉,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面,共享单车的玩家已经超过两位数(见下图)。
本文基于自己的观察与近50人的用户调研,分析了摩拜与ofo的现状,阐述其在产品、运营、模式几个维度的竞争情况,并展望了接下来可能的竞争格局。
现状分析:
对比安卓应用市场下载量、App Annie和百度指数,可以发现,ofo的的用户规模大于摩拜。从应用市场评分和笔者的调研来看,摩拜的口碑和体验优于ofo。尤其在前期,ofo app的评分比较低。
360手机助手中,12月17日时,摩拜评分8.9分,ofo评分只有4.5分,但是从评价中,连续翻了十来页,ofo却基本看不到几个差评,反倒是摩拜很容易就看到差评,然后,到1月12日时,短短一个月的时候,ofo的评分已经到了9.9分了,这明显说明ofo在刷评论。
1、安卓各主要应用市场对比
截止到1月12日安装量数据对比如下(发现应用宝里面居然没有ofo,故没有对比):
2、Ios端对比
再从appanni上来对比ios端的搜索指数,从排名来看,摩拜无论从综合排名和分类排名都是优于ofo的。
3、百度指数对比
ofo的搜索指数明显高于摩拜单车,尤其是16年12月份期间的运营活动,更是拉高了其搜索指数。
接下来说说他们的竞争情况
一、产品之争
从产品本身来说,无论从单车本身还是app,都是摩拜胜出,但从笔者的用户调研来看,对于两种单车都使用过的用户来说,43.75%的用户认为摩拜好,31.25%的用户认为ofo好,这也说明摩拜尽管在产品打磨上投入了很大的资源,但产品优势并不是压倒性的(具体数据见下图)。
一是硬件外观,摩拜大幅度领先,尤其是摩拜一代,独特的外观,吸引了很多眼球,甚至掩盖了一代产品在传动上的弱点,骑过摩拜一代产品的同学应该很能理解那种上坡的感觉,我一个朋友给我说,在北京寒冷的冬天,他会特意选择摩拜一代单车,因为特别费力,这样才不会冷。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拼颜值的时代,摩拜一代产品是甩了ofo几条街的。我认为他们投入精力去设计这个产品是值得的,给用户形成了差异化的认知,且为二代产品积累了势能。
二是锁,摩拜更是遥遥领先,可别小看摩拜的gps锁,实际上这对ofo形成了降维攻击。我们说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是连接,那么ofo与摩拜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于有没有形成连接,这个摩拜通过gps做到了,有了gps之后,在用户找车、运营策略、成本控制,设备维护上都是远远领先的。反过来看ofo,车锁存在漏洞不说,不断地投放车辆,但是并不知道到车辆的分布情况,甚至都不知道车还在不在,朝阳大妈给车挂把锁就是自己的了,锁家楼下贼方便,这个ofo根本没法管,所以没有数据支撑的运营,势必会造成非常大的损耗。
三是传动,这点ofo胜出,摩拜一代为了降低故障率,采用了无链条设计,这也导致了其传动更加费力,调研中发现,认为ofo体验优于摩拜的用户中,80%的用户觉得其骑起来更省力,即便是摩拜升级到二代后,骑起来依然没有ofo轻快。
四是软件app,这个区别不大,前期ofo差一些,但是很快在迭代中慢慢赶上,由于整个体验过程中,用户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骑行上的,所以这点上相对难形成大的差异。
二、运营之战
从这个维度来说,ofo胜出。
纵观打车出行之战,说靠补贴烧钱胜出毫不为过,由于搭上了移动支付的东风,滴滴有腾讯支撑,快的背靠大佬阿里,最终资本驱动滴滴快的联姻,空留易到嗟叹,而在一篇很长的访谈文章中(https://zhuanlan.zhihu.com/p/23566633),周航复盘了易到失败的原因,他从经济模型的角度分析了当时易道不做烧钱补贴的合理性,但是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本正确的事情已变得不再正确,这也符合哥德尔第一定律,逻辑自洽的体系必定存在一个边界,使其逻辑变得不再自洽。
那么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共享单车的竞争,最核心的要素又是什么?靠烧钱补贴用户来扩大规模是不太行得通的,因为单次骑行的价格已经很便宜(当然补贴不会没效果)。个人认为对于单车这种重资产的项目,至少在短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如何低成本地扩大规模,归根到底就是车辆投放的成本与规模(或者说单车的生产供应链),那么毫无疑问在这点上ofo是有很大成本优势的(300元对应于1000元级)。当然运营效率和维护成本也很重要,但对于一个尚处于快速发展的竞争阶段来说,只要没有挖无法填补的坑,这两个问题可以先放放,在奔跑中也是可以调整的。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摩拜在产品本身是有优势的,但是在规模上是落后于ofo的,截止到17年1月中旬,从开拓的城市来看,摩拜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南京等11个城市,而ofo已开通了33个城市,并扬言1月份开始要以一天一城的速度开拓城市,在这点上远超摩拜,而百度搜索指数也验证了这一点。
模式对比
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都在讨论以摩拜、ofo为首的“共享单车”到底是不是共享经济,看起来这明明就是一种分时租赁的模式(ofo早期在校园市场时有共享经济的成分)。
而在1月17日时,ofo对外宣称新一代通用智能锁小范围试用,虽然没有亲眼见过,但是从描述来看,不能自动充电,为保证续航,每天只能回传一次gps信息,在智能性上这个锁和摩拜的车锁相比还是有些差距,但是这个通用却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ofo延续其在校园内的策略,鼓励更多人通过这把通用的锁来共享自己的单车,那么这就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了,就像airbnb和uber初期一样,也许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问题,但是个人坚信一件事情:共享经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而先进的生产力终归是要替代落后的生产力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ofo因为这把通用锁,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局势猜想
那么未来摩拜和ofo竞争态势会怎么演进?笔者做出如下猜想:
1、提前进入拼爹阶段
摩拜和ofo都有干爹,前者为腾讯,后者为滴滴,从资金的层面来看,显然腾讯的实力更为雄厚,但是从重要性来看,ofo对于滴滴的重要性要远超摩拜之于腾讯。
从15年9月9日滴滴打车更名为滴滴出行那一刻起,滴滴的战略已经变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那么滴滴一定是要横向一体化-即出行领域全场景覆盖,所以滴滴的版图里不能没有共享单车出行,这也是滴滴投资ofo的原因,必要时候,滴滴直接控股ofo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这轮拼爹,除了钱,更多的是契合场景的流量。流量并不是万能的,不然腾讯就不会在电商和搜索上折戟,但是如果是契合场景的流量就不一定了,也就是说,如果在滴滴出行app顶部的菜单中加上ofo呢?那就是陆空协同作战,对于想进入的城市,ofo只要地面部队把单车铺好,滴滴空袭推送,这个城市立马就被占领了,而满城印有滴滴标识的ofo单车无疑又会给滴滴带来极大的推广和宣传。而彼时摩拜单凭产品的优势恐怕也只能忘洋兴叹。
猜测这个事情应该会在17年Q2初期发生,届时,ofo的竞争优势会进一步拉大。
2、整合与割据
不同于打车领域的双边关系,即更多的车主可以服务更多的乘客,更多的乘客又会吸引更多的车主,从而形成正反馈体系(反向情况下形成负反馈),必然引发马太效应。在共享单车的模式下,用户存在天然的切换场景(由于不像打车那样完全依赖于app找车,没有摩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用ofo,反之也行),且切换成本也不高。而在车辆作为固定成本被投入到某个城市后,运营的可变成本占比相对也不高(而对于打车出行这个领域,司机被拉入平台后,补贴作为可变成本成为大头)。
基于以上几个原因,笔者认为共享单车的战争会拉得更长,甚至在短时间内,会出现除摩拜和ofo之外的玩家局部割据的现象,但是在一定时间的竞争后,由于资本层面对回报的渴望(很多情况下资本会产生扭曲的力量),一定会从中促成两家或多家的整合,至于具体时间不得而知。
3、和政府合作,谋求更大范围渗透和突破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