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教师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传道授业者、示范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多种角色,今天在读《逆向设计》这一章中,教师又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角色——设计师。其实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其中一项基本的工作就是精致地设计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以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所以在我们平常的教学设计中基本都体现了“设计”二字,但“逆向”二字我可能还要多琢磨领会,思考为什么要逆向设计?
书中提到一个现象:很多教师都只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首先花大量的时间思考的是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首先思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学生需要什么,还有传统设计中的两个误区。这些现象在平常教学中确实普遍存在。所以针对此现象本章提出了逆向设计的三阶段。
阶段一要确定预期结果,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同时在这个阶段我们还要明确学习内容的优先次序,因为要传授的内容比我们在有限时间里能够讲授的内容要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出选择。
阶段二要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中将这些考虑放在了第二阶段,这让我反思了很久,因为按照我之前的习惯,我只会在最后的教学反馈与反思阶段才会考虑这些问题。但我最终明白确实唯有在头脑中有了清晰明确的结果和关于理解的合适证据后,才能更全面地考虑最适合的教学活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设计观念,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这种新模式。
阶段三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在这一阶段我们必须思考以下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展开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知道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都有一个前提,要有明确的预期结果和评估证据,也就是要有前面两个阶段的一个基础。所以我们要好好理解和把握这种模式,将其理念运用于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