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
对方有时候计谋得当想把这计谋作为自己的功绩,我参与并了解这一计谋,如此,我就会身遭危险。
计谋得当也就表明事情成功,事情成功是很难的,一旦成功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事情成功所带来的利益可以分为钱名权三类,而且人事之间的利益往来也主要是这三类。
(钱名这两点你很容易理解,这里稍微强调一下权,权不仅包括世俗意义上的权力,还包括话语权。假如你在某件事的成功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不仅会丰厚的物质奖励,“你很牛逼”的赞誉,你还会获得话语权,你说的话有人听,其表现为:你说话时别人不插话听你说话,你和某人意见相左时更多的人认为你说得对,你说的话实质上就是废话但有人会觉得有道理等等。在一定的条件下,话语权会逐渐演变为世俗意义上的权力。而拥有权力的人天然带有话语权。)
利益如何分配呢?当然是按照每人为事成功贡献的力量多少(即功劳)来分配。这一点是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但功劳的评定十分困难。
当你认为自己在事中有60%的功劳,应该分60%的利益时,对方却认为你在事中的功劳只有40%,剩下的60%的功劳是自己的。
那么,谁对呢?
①毫无疑问,你不会怀疑自己错了,是对方贪婪;对方也不会怀疑自己错了,认为是你贪婪。可以预见,两人会因为利益分配而谈崩。
客观而言,你和对方肯定有一个人是错的,因为功劳加起来不可能超过100%。奇怪的是,你和对方都不会认为自己错了。这种争功现象是普遍的,源于一个人性:人在事成功时惯于夸大自己的功劳。
②你没错,对方知道自己错了。为什么对方明明知道自己的功劳没你的多,还要坚称自己的功劳比你的多呢?因为对方想要利益,可能是钱或名或权(注:A或B表示A、B、AB三种可能,A或者B表示A、B两种可能);对方也认同利益要根据功劳来分配。
所以,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只能说自己的功劳比你大。这种贪功现象也是普遍的,源于一个人性:贪婪。
除了争功、贪功外,还有抢功的现象。对方并没有参与事中,等到事成功时,将最大的功劳抢走,夺走最大的利益。
这正是这句话所说的情景,计谋并不是君主想出来的却想把计谋的功劳往自己身上揽。君主想要名,而不是钱权。
如果你识趣,功劳是自己的就把功劳让出去;功劳是别人的,别人让出去了,你就当作不知道,不嚼舌根。否则,君主就会迫害你。
(如果功劳是你的,你让了出去,好点的领导会在其它地方补偿你,说白了就是利益交换,不好的领导就要把你踹到一边。)
所以,你和几个人一起谋事时,要在事情有望成功之前就要尽量商量好利益如何分配,而不要等到事情成功后才开始商量;你在参与某件事时,要在事情有望成功之前就要开始考虑如何应对争功、贪功、抢功之事,而不要傻傻地等待利益分配、认为没有人可以贪墨你的功劳等等。
上文说过,功劳的评定十分困难,同样的,责任的界定也十分困难。说难篇前文有言“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这源于一个人性:人在事失败时惯于推卸自己的责任。
所以类似的,你要在事情即将失败前就要考虑好如何避免责任,进一步说你要在事情发展中就要避免责任,具体来说在工作中你要避免那些可能会在事失败时给你带来责任的行为,这就是谨慎。这也要求你要了解工作,了解工作中各种事的坑点。
你可以认为事成功时只拿自己那份利益,事失败时勇于承担自己那份责任的行为是好的、正确的,但你千万不要认为这些行为会在现实的事中普遍发生。事成功时,这个人那个人都跑来掺和一脚,分点蛋糕;事失败时,这个人那个人赶紧把自己撇干净,这才是现实的事中的普遍行为。
因为:①功劳的评定、责任的界定很困难②人在事成功时惯于夸大自己的功劳、在事失败时惯于推卸自己的责任和贪婪的人性始终存在。
(你要认识到会做出这些普遍行为的不仅仅是对方(知人),还有你自己(自知),虽然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对方、什么时候你自己突然做出了这样的行为。)
即使是你处于温室之中,例如学校、友好的工作生活氛围,仍然会存在这样的普遍行为,只不过在温室之中不会产生大的利益,事成功所带来的利益(功劳)、事失败时所产生的后果(责任)都很小,普遍行为很微弱,不会引起你的注意罢了。
故而,你不要简单地认为事从开始做,做到想要的结果时,事就完成了,做不到想要的结果时,事就失败了,而要认识到新的事早就开始了。你要有所准备,有所准备的人才有更大的几率获得成功、规避失败。
前文说过,现实世界中的事是连续的、发展的、联动的、无限的,事与事之间是交叉复杂的网络,而不是线性的。
(什么是线性:事A从某处开始,在a处结束,事B从a处开始,在b出结束,事C从b处开始,在c处结束……)
新的事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很难知道。
事起于秋毫,现于宏大。虽然你可以主观地认定一件事在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时候结束,但客观上你认定的开始根本就不是这件事的真正开端,客观上你认定的结束很可能就是结束。
故而,鬼谷子前文有言“筹策万类之终始”,而不说“筹策万类之始终”。
参考文献:
[1]张觉.韩非子全译[M]
[2]梁启雄.韩非子浅解[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