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题角度
标题简洁,直探本质的诊断式写法,否定“中年危机”,点出“没有安全感”,对观点极度自信的态度,符合“大家”公众号的“精选大家文章”的定位,也予以中年危机理解与认同。我猜想,点开标题的读者与其说是被热点“中年人”吸引,更多的是被“缺乏安全感”触动。
二. 行文结构
本文大致可分8个部分。整体而言,是将中年危机的问题核心推导至“缺乏安全感”的论述过程。其中所展现的作者眼光与才气是这篇文章吸引人之处。
第一部分
分析“中年人”成为热词的背后折射的心理问题,随后提出疑问,承上启下。
第二部分
首先用电影《美国丽人》作为引子,推翻“中年人”用来指射年龄段的说法,将其反映的问题扩大到时代性与社会性,观点独到,吸引人继续阅读。
其次可以关注这部分引用的例子。作者引用科特·柯本遗书的一句话描述青春,通过青春/中年对比,带出张爱玲的句子,尝试说明一般人“被物化社会的高升欲望与自身无法匹配的落差”,美感、丰富度都足够吸引“大家”号的读者阅读。
第三部分
引用研究报告说明焦虑是一代人的社会困境。事业的瓶颈期、子女的青春期、婚姻关系倦怠、父母年老多病等等问题,直击读者的痛点。
第四部分
电影《人到中年》作为引子,将“中年危机“带入时代感。本文通过学费自费、父母亲戚下岗等共同记忆产生共鸣。“自身的价值仍要靠财富定夺的观点”是当前的社会现实,也是一般人眼下最急于攀比的事。
第五部分
作者首先引出同学会具有备普遍性的例子,提出中年焦虑是无关阶层的。接着,她通过知乎取样,道出“无安全感”存在于每个中年危机的核心。知乎与本文读者的定位相同,这个群体的普遍共识加强了说服力。
第六部分
世俗意义的成功是中国人追求成熟的方式,这个因素是外控的,是造就无安全感的本源。而现实面临的种种问题,都指向无力,作者直指本质,对中年焦虑的观察透彻。
第七部分
本部分对比北欧或者其他国家人民视的精神状态,凸显国内中年危机缺乏自我,反映过于沉重的社会压力。
作者善于描写孤寂感:“渊明可以归隐南山,而我们屁股后面跟着一长串银行的债务”、“追求极致美的日本人在四十岁前解决自己,可我们脑海里萦绕的是各种家庭责任感”,将中年焦虑与隐士精神、武士精神相比,提供读者一种理想主义的自我消遣,挺鸡汤的~
第八部分
本分用极具画面感的句子描写状态,呈现中年的孤寂与悲凉。其实这儿挺有意思,作者将中年感受写得细致入微,说着:中年人,没人真正在乎你,倒像说:中年人,只有我懂你。
最后,她引述王小波的“熵”的过程,化学过程并非人人都懂,但是作者的描述足够丰富;她又用大卫·霍克尼的画形容自省,巧妙地将油腻人生,转化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世人,赋予这代人悲剧英雄的精神和历史定位。本文很好地安慰了中年读者,也说服其他年龄段有类似心境的人。
三. 如何开头
从“中年人”成为热词的现象入题,用“焦虑、左右为难的窘境、无法言说的挫败感、原罪以及不可避免的自我检讨”等负面情绪引起读者共鸣。
四. 如何结尾
用“我们并不只是.....,我们......”的句式,推翻外界对中年一代的观点;用“我们是......,我们只能......,我们还不能......”作富有存在主义的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