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制品公司
从“盲人摸象”中获得的启示
“论到趣味无争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任何一个感知,实际上是有两个部分合成的
-
“输入”
也就是所谓的外界、身外、我们通常叫做“对象”的东西
-
我们自己的感知方式
把它理解为一个设备、一条生产线,假设这条生产线不变,如果输入的东西不一样,那输出的产品也就是不一样的。
一个东西 × 另外一个东西 = 一个结果
“我们对我们的看不见是看不见的”:哪怕我们都是明眼人,但我们的眼睛和别人的眼睛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知道这种不一样,这就导致:
我们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产品;
由于眼睛这个感知设备的生产线是不一样的,而这一点我们没有意识到,所以,我们会对最后的结果非常诧异。
所有物种都是残障者
朱元璋:“你怎么能活到今天呢?”
任何物种都是有缺陷的,如果一个物种的缺陷相对于环境会造成致命障碍,那这个物种就不存在了;如果一个物种活下来了,那么一定是因为它的缺陷不足以妨碍它的生存。
认知就是一种工具
可见光
-
选择压
视力好坏对鼹鼠没有差别,不会引导鼹鼠的进化,也就是没有选择压。
对鼹鼠来说,有压力差它就会朝向某个方向进化,而视力的好坏对是没有压力差的,它就没有定向性,不会沿着这个方向进化。
-
感觉管理公司
任何物种在形成自己的感知能力时都遵守——谋求生存优势。在形成生存优势的前提下,够用就好。
人的认知本质,不是为了来认知世界的,而是为了让这个物种更好地生存。也就是说,认知就是一种工具。
“管理”是要去掉一切不创造价值的环节,优化创造价值的无形之手。
“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就是能够让你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人类以及其他物种的感知就像一个公司,感知的特点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这个物种的形状特点是由于它所处的生态位决定的。
-
所有物种都是残障者
感知是一种生存手段,或者是一种生存工具。它的功能不是为了去认识世界,而是为了让一个物种在世界上能够活下来,这里遵循着一个不变的法则——去掉一切不创造价值的环节。从这个规则来看物种的话,所有物种其实都是残障者。
不存在全能公司,我们也没有全知眼
人的感知就是一个类似于“黄金手”的东西:一旦碰到它,就沾上了我们的痕迹,但我们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它本来就是那个样子。
手电筒实验:假设我们的眼睛是一个手电筒,它所看到的地方是亮的,我们就会以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亮的。
我们很容易把我们的感知系统所制造出来的东西当成世界本来的样子。
观点,是说你站在特点的观察点看到的一个东西。
这个词(“观点”)是在提醒你——要对你的有效性保持充分的警惕,对世界保持起码的敬畏。但时间久了我们就忘了我们的看法仅仅是个观点而已——这个观点,它只代表你的那个观点,而不代表世界本来的样子。
达克效应、邓宁-克格鲁效应: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如果你很蠢,你就发现不了自己的蠢,因为发现自己的蠢需要相当高的智力。
作为人,我们至少可以具备一种态度:找到自己不具有“全知眼”(上帝之眼),或者说,知道自己的观点只是一个观点,是在无数个观察点上的一点看到的东西。
如果能够认识到“我们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感知制品公司”,我们就在某种程度上接近了“敬畏神就是智慧”,我们对神(那个拥有“全知眼”的想象的主体)的敬畏就是对我们自己的一个定位。
既视感:你到一个地方看到一个什么场景,忽然很恍惚,觉得自己到过这个地方。虽然理智告诉你,你肯定没有来过这个地方。
“既视感”是一个典型的感知产品,它跟我们看到的很多让我们感到困惑的现象是一样的。
认识到我们自己是一个“感知制品公司”,我们的感知实际上是一个产品,其实就是让我们回到认知的原点——认识你自己。
任何一个方法必须建立在使用这种方法的人的认知上。如果我们对我们的认知设备本身的特点局限没有足够认识的话,我们的认知优化和升级都无从谈起,我们很可能陷入到“达克效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