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醉心于研究形而上的“活着的意义”的时候,
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形而下地过好这一生。
听过这么多终极大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 过好一生是个“技术活儿”
100年前,有人用他的一生向人类做了示范。
#时间管理的鼻祖#
衣着寒碜,体态臃肿,其貌不扬
他大概是最敢离经叛道的科学家。
认真研究,却险些遭到逐出学术界的迫害
他说自己的一生都在倒霉。
一生发表过70多部学术著作和无数的论文,
从宗教政治到数理哲学,他知识的广度难以丈量
向他求教的人从科学院士 哲学家到囚犯
可他们绝对不是向他讨教生物问题哲学问题
而是学习怎样生活,如何过好这一生。
而他过好这一生的秘密,
就是他的时间统计工作法---
从26岁到82岁去世,
一刻不断地记录分配自己的时间。
又通过记录总结,来分析自己的一生。
他几乎是如今各个时间管理门派的鼻祖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前苏联昆虫学家 哲学家 数学家。
#五十六年如一日#
1916年的1月1日
二十六岁的柳比歇夫,在部队里服役,
时逢元旦,人们往往在这一天发下誓愿:
什么再也不干了,什么该干起来。
柳比歇夫也在这一天起誓,
每天对消耗的时间进行记录分析,
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时间利用情况。
如此,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
五十六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时间支出。
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结算表上记上一笔。
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
1918年,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
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
那时候,他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可在当时,人们对他的想法充满了嘲讽
柳比歇夫所在的大学,已有许多颇有成就的科学家
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学家,
还有他终生崇敬的老师亚历山大·加夫里洛维奇·古尔维奇
可是年轻的柳比歇夫没有因为泰斗们的怀疑而踟蹰不前,
他相信学术上的某些东西是时候重新审议了
并且下定决心,一旦开始,就是一辈子的目标
这个理想在当时显然是超出现实意义的,
到生命晚年,他才意识到哪怕穷极一生也难以实现。
不过,也正是这个目标,让他体验到最好不是震惊这个世界,
而是如易卜生所说,生活在世界上。
#挖掘时间的下脚料#
工作初期他憧憬着建功立业,野心勃勃;
凡是无助于此目标的,一概置之不理。
他严格遵守时间统计法,朝着明确的奋斗目标
一边记录,一边总结,一边计划。
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
他决定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看书工作时尽量避免周围环境的干扰,
用在工作上的三小时应当是真真正正的三小时
因为工作越深入,需要研究的面也越来越宽。
他逐步发现生物学同其它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先是需要认真研究一下数学,后来又轮到哲学。
再后来发现,他不懂历史不懂文学是不行的;
不知道为什么,他还好像还需要懂一点音乐……
可是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
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找时间而不是挤时间。
于是,他利用任何“时间下脚料”:
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都用来看书,学习外语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
他规定,短距离,二三公里路,最好步行,
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
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每天一滴不漏地记录,做什么都记下起始时间。
这个方法要求必须洞察时间中一切空白点和缝隙。
因为每个小时会出现在结算中。
定期写总结,每月一小结,每年一大结
分析总结后为下一年做出计划。
1942年,他儿子符赛沃洛德阵亡的噩耗传来,
柳比歇夫尽管满腔悲痛,却仍是一丝不苟地继续工作。
当年不仅完成了计划,还是效率最高的年度之一。
个人的悲痛在日记、总结和计划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他似乎计算过,还剩下多少时间去完成他一生的大业。
他说,眼泪无助于消弭痛苦,人要控制自己,越快越好;
其实,儿子的死他悲恸了好多年,
可他只能抓住呆板的生活作息制度,
机械地记日记,机械地做昆虫标本。
只是,那是男子汉有克制的痛苦。
大自然赋予了他完成计划的一切条件:才能、长寿;
七十来部学术著作,涵盖生物学哲学进化论无神论
各种各样的论文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
他的著作使数学家、哲学家、控制论专家都发生兴趣
可惜,他最终并未完成原订的计划。
在生命将终的时候,他终于明白那是一生完成不了的目标。
# 幸福的倒霉鬼#
他称未能完成目标的自己是个倒霉鬼,
可是,原本为了奋斗目标而设计的时间记录习惯
已经完全渗透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框架
他仿佛什么都提前几十年计算好、设想好。
仿佛连他的长寿都是事先估计、考虑到的。
1.
他一生所写的日记 论文 信件
都编了号,装订成册
文档记载了柳比歇夫一生的事业与生活
他这一生的蹉跎曲折与辉煌巅峰
都可以一天一天甚至一小时一小时地追忆再现
似乎要复制一个柳比歇夫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他的一切的空间和时间坐标都可以复制
某一天他在某些地方和谁一起干过什么
他的日记从1916年开始没有一天中断过
战争年代 生病住院 跋涉旅途中
甚至是儿子的夭折也没能阻挡他记上一笔
虽然他的日记往往只是事务性的记载,
言苍白单调,挖掘不出任何感情。
2.
更让人惊骇的是他的年度总结,
那是篇幅浩瀚的报表
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
多少时间用于同人们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
比如“娱乐——六十五次”,接着是一张清单,
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游泳四十三次”,“同朋友交往共一百五十一小时”......
每一年过去,柳比歇夫都要进行分析研究。
素材便是每个月的小结。
看的书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
科学书籍和文艺作品的比重有什么变化......
每一份总结都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
每一份总结都使我们为了人有那么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
人的精力,如果被充分利用,到底能创造多少成果呢
柳比歇夫做年度总结,就是自我分析和研究:
每一年之间效率有什么变化
这就好像是一面镜子,只是
它照出来的不是人现在的面目,
而是他过去的面目,才过去不久的。
他抓住了我们不知去向的时间,
我们靠事件来记忆时间,
它们仿佛是记忆的路标,
而这些路标之间往往是一片空白。
柳比歇夫的方法刚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3.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
以至于他不去关注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的情形,
而不去同人怄气,因此他避开了纷扰,心神安宁
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
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
他也进行体育锻炼,游泳、散步。
他意识到,这种种是为得到自由,
为能够保持独立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虽然柳比歇夫珍惜每一个缝隙的时间,
但他并不将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工作 。
他让自己遵循以下几点守则:
1. 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 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 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十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他的身体并不怎么好,但由于遵循一定的生活制度,
他长寿,并且一生基本健康。
4
他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
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
象柳比歇夫这样的人无所畏惧地面对这位贪婪之神。
他不怕屈指可数的、日益减少着的余年。
他在各种最为复杂的情况下,始终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
他几乎一直从事他想干的和他爱干的工作。
他不是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吗?
柳比歇夫不是一个天才;天才永远是那个总其成的人。
柳比歇夫之所以让人感兴趣,是因为他的秘密,
他靠了这个秘密得以施展身手,将生命活到了极致。
六
计划-执行-记录-分析-改进(计划)
柳比歇夫的方法理论上人人都能学会,
但那就意味着我们要时刻拿着本子,
现实意义上讲又是行不通的。
在如今效率为先的生存法则下,
人们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
于是衍生了许多时间管理的方法
书籍,课程,及手机app
效仿柳比歇夫的方法,控制时间。
然而,读完柳比歇夫的故事,
我们应该看到的并不只是方法本身,
藏在这个方法背后的应该还有一个真理:
原来,一生可以有极其漫长的时间和惊人的容量。
以柳比歇夫为参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
都折叠了自己的生命,
在以“低于自己”一倍或者更多的效率在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柳比歇夫检验了自己。
他不是用自己的能力去适应生命,而是用一生去检验自己的能力。
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
这是一条无尽的自我探索之路
每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将是幸福的人,
因为他会不断发现自己的能力比自己感觉到的大得多
他会变得越来越勇敢,生命也将越来越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