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陇锋的创作在革命历史、当代现实生活、乡村知识分子三个层面展开
(本文是根据李国平在巴陇锋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来)
2017年8月12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名作家、诗人、小说评论家,齐集甘肃宁县县城,共同聆听和见证了作家巴陇锋小说作品研讨大会的隆重举行。
研讨会开始,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代表陕西省作协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谢谢宁县方面,谢谢县文广局、县文联。也谢谢研讨会对象巴陇锋,是巴陇锋让我们陕西文学和甘肃文学这一次在陇东大地感性地、亲密地联系在一起。虽然我和我们陕西作协文学院的王维亚院长没有参加上午的活动,但我们昨天傍晚游览了县文化广场,感受到了浓郁的地域风情和文化气息。巴陇锋作品研讨会由作者的家乡筹办、召开,作为文化旅游节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显示了家乡的文化胸怀和文化眼光。我们接下来还有一个“点亮心灯”感恩征文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颁发典礼。我想像这应该是宁县文化界、文学界的一次盛会。全国各地来了这么多专家,文学朋友,可见巴陇锋创作的影响。这次会议,一定是宁县文学史上一次高质的文学对话,也应该看作巴陇锋向家乡的一次汇报。我代表陕西作协向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我和我们的王院长也为能在宁县结识这么多文学朋友而感到高兴。
在这个研讨会上,巴陇锋具有多重身份,他是宁县的土地、山水哺育成长的一位作家,是宁县的儿子,他的创作应该感恩宁县,是家乡给予了他创作灵感和资源。
他是我们陕西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是陕西重点关注、扶持的中青年作家。他的创作已经取得了较丰盛的成果。目前已有多部长篇小说出版,而且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天来的全国的中青年评论家对巴陇锋的关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是我们陕西宣传文化方面多项重大项目的承担者,足见陕西文学艺术领域对他的重视和信任。他也以自己的创作,完成着对主流价值观的书写。
巴陇锋的职业身份是一个影视人,在影视一线工作,这方面的实践和经验,恐怕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比不过他。我猜想,巴陇锋应该在这方面和宁县方面有所讨论,深度的合作不是没有可能,我们也希望在用影视形式宣传家乡方面,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为家乡效力。
我和巴陇锋是朋友关系,多年前他的长篇小说《丝路情缘》研讨会我也参加过。我的感受是巴陇锋的创作在革命历史、当代现实生活、乡村知识分子三个层面展开。他的创作展示了较为广阔的视野,作品中呈现出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元素,即有现实意识、乡土情怀、人文关怀,又呼应着国家文化战略和主流价值宣传。
我们宁县这次文化活动的总主题紧扣着丝绸之路、一路一带的国家战略。巴陇锋的创作也呼应着这样的主题。我们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北京的一次研讨会上曾说:丝绸之路不光是一条经济贸易和物资交换之路,同时它也是一条文化之路,文学之路。文学是能够超越民族、地域、文化的差异,抵达人心,沟通心灵,点亮人的精神心灵的创作,用文学开启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应该可以打开我们文学创作的新天地。
我刚才说,巴陇锋是我们的签约作家,我们、尤其是王院长对签约作家尤其关注,跟踪阅读和评估,这次来的意思就是听听大家的点评,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陕西中青年创作、评估巴陇锋。
最后,我再次感谢宁县人民的盛情,预祝本次研讨会和颁奖典礼圆满成功。(完)
李国平介绍: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至1985年在陕西作协《延河》编辑部供职;1985年参与《小说评论》创办,后一直在《小说评论》供职,1993年任副主编,2006年起任主编。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评论《遥远的印记》、《路遥评传》。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编辑奖等。曾多次担任过茅盾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的评委。现任《小说评论》主编,西北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