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有很多理论包括“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基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比如消费者追求的就是满足程度最大化。”等都是基于人是“理性人”的这一假设,然而,人是非理性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针对人的非理性,商人很好地利用了人性的这一弱点来促进消费,并且在多数情况下这些消费均为非理性消费。
经过老师的推荐,我观看了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事实上片中女主讲述了自己疯狂购物的起因——幼时物欲得不到满足,所以长大后通过购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当然,还有那张magic card(信用卡),也功不可没。
反思现代人的购物环境,不难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暗示,比如“你值得拥有”或者是“你本来就很美”的广告词,与之匹配的的是美丽的模特以及完美的生活场景,一切都在暗示你,只要你购买了那些产品,你就能变得更好、能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更有甚者,直接传达了“欲望是人类的需求,压抑它是对身体的摧残”等一系列不健康的价值观念。
另外,现代购物的方式相较于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源于1958年世界上第一张信用卡的出现,以及中国一位其貌不扬的男人创立了一个世界性购物网站和一个支付平台。眼看消费越来越方便,大家的消费行为也变得越来越随便,“剁手”一词应运而生,通过图片挑选,加入虚拟购物车,一键勾选,输入密码,支付,你的钱就一点点的进入了别人的口袋,送钱变得如此容易。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非理性行为呢。除了电影中表现的因为内心空虚而发展为的病态非理性消费行为之外,还有缺乏自制力的冲动消费,比如某人看到一样东西,心一下被击中,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自动忽略它作为产品的一些特性,包括它的材质、价格、定位、与自己的匹配程度等等,相反,失去理智的我们满脑子都是拥有它之后的“辛福生活”,直白来说,是想象中的所谓“辛福生活”,事实上买回去之后可能就直接扔在角落落灰,毫无意义。
还有“耳根软”的被动非理性消费行为,有的时候是自己有一定的购买欲望,经别人的煽动就...比如你看上一款很漂亮、高级的羊毛地毯,但是你家里的装修风格是简约形,而且你的工资并不足以支付这样的高档品,但是经过他人的撺掇以及自己对更高阶级生活的向往,被动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就这样发生了。有的时候是自己的虚荣心在作祟,虽然自己也认为没有必要购买,但是为了显示自己有能力购买或者觉得驳别人的话没面子而去进行这样的非理性消费,实际上生活是自己的,买回去的东西也是自己在用,在这个方面没必要太在意别人的意见,自己过的舒心、用的放心就好。
除此之外,还有崇尚名牌的非理性消费心理,认为“牌子”就是好的。事实上,一些名牌产品在细节、做工方面会更加精致有品味,但是相比质量中等的同类产品,名牌的价格可能相差几十甚至成百上千倍,这个时候,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应该结合自身的购买力来考虑产品的性价比来进行消费。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悲地沦为成为名牌产品的奴隶,有些女性崇尚古驰、LV包包,有些男性崇尚劳力士手表、金利来领带等,他们一味地追求奢侈品,而他们的薪酬却不足以支撑这些奢侈品,最后导致债台高筑、生活质量降低。这类人一般外表光鲜,内心空洞,让人唏嘘。
最后我想谈的是最为普遍的:因贪小便宜而超额购买的非理性消费行为。2016年的双十一刚刚过去,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好友哭喊着要吃土刷屏了,包括我自己到16号为止已经收了五个快递,我们先不谈双十一的营销策略是多么的成功,我们就来谈谈双十一背后的非理性消费狂欢。先从我自己买的东西来说,我买的包括冬天的衣服、春天的衣服、护肤品、零食、以及一些手工零件。首先声明,我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去年双十一我也只消费了不到一百大洋,今年明显有些超出预期,我自己反思了一下,冬天的衣服是有必要买的,而且因为是官方旗舰店,正品可以保证,价格确实优惠不少,另外冬天囤些零食我也可以理解,但是从护肤品开始,我的消费行为就逐渐偏向非理性了,本来是打算只买一瓶面霜,最后却因为三件套做活动比平常便宜很多而最终买了一个套装,春天的衣服更说不过去了,只是因为半价,就买回来扔进柜子里面,来年还不一定记得它们的存在,最后是手工零件,这个啥时候买都可以,最后我想“都买了这么多了,要不一起买算了”。以上就是我在双十一因为贪小便宜而进行的非理性消费的行为以及心理过程分析,再说说我身边的人,有人因为良品铺子做活动:满188减100,而屯了两百多的零食,可能如果没有这个活动她只会消费100,最后却消费了两倍的钱,我们的消费行为因为贪便宜的心理而出现了偏差,除去付款那一瞬间的畅快,剩下的都是摸着空瘪钱包的叹息。
电影中的丽贝卡曾经说道:“生活本来是不美好的,购物可以让我的生活变得美好。但是购物完之后生活又变回原来的样子,所以我只有持续购物,才能生活在美好之中,这也是我发泄的一种方式。” ,只能说我们一直都轻信了别人编织的谎言,通过购物,我们并没有满足自己实际的需要,而是满足了别人通过广告招贴和广告片的狂轰滥炸给我们制造的“需要”,“世界上可爱的东西太多”,但真正适合你的东西,才是属于你的。另外,心里的空虚不该由购物来填补,非理性消费会使生活失衡,造成更大的心理空虚,而理性控制下的感性才是我们普通人最“需要”的感性,说白了,理性就是为了更好的感性,为了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有秩序地进行成长、发展,而不是因为一些因素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消费行为,最终将自己的生活弄成一团糟。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