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最近在工作上出现一些关乎沟通、效率和执行的问题,恰好又在前几天喜玛拉雅电台的一个节目中听到马东的这样一个结论,于是借机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和总结。
在一个兼备这项目管理职能的岗位上,各方面的协调有时会让我感觉到力不从心。有时会和领导开会讨论到深夜,有时又会和同事连续沟通几个小时。有时我们很快确定了大家满意的方案,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却很难得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或者得出一个结论所话费的时间成本超出预计。
这样的工作状态在我看来,肯定是有问题的。结合自己和小伙伴们工作习惯,整理出自己的一套关于工作中的沟通指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沟通一定要建立在疑问和方案之上:
- 带着疑问开会:
* 在方案沟通会之前,一定要将方案发给相关人员并**务必跟踪小伙伴们对方案的提前熟悉**。不要相信他们会在会议之前好好推敲你的方案,做到会议之前就让与会人员了解你的方案会为你后面节省的太多的时间。
* 开会前大致和与会人员确认他们对方案的疑问,提前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的仗。让会议尽可能聚焦于大家的共有疑问。
工作过程中遇到和计划或者设计方案有冲突的情况,一定要向相关人员提出来。方案中不明确的点需要及时和伙伴确认。
对有疑问的策略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沟通确认。每个人的的专业方向和工作岗位的不同使得团队成员之间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所以解决方案也会有所区别,这个是在所难免的。千人千面,提出意见很简单,但是同时也一定要带着方案提问题。如果能过提出合理可靠的方案那当然是极好的;如果不能做到,至少一定要从自己专业角度来提出方案,尽管不一定保证提出方案的合理性,也至少在方案上保证了自己的专业性。
沟通一定要有明确的结果:
单向信息传递,因为信息传递者表述的问题或者因为信息接收者理解的问题,很有可能会有信息传递的偏差。所以一定在信息传递完毕后需要信息接收方对信息进行复述,以确保信息的传递准确性
-
双向信息传递,在这里就是指的“讨论”,如果讨论相持不下则优先执行决策者的方案。关于讨论,谈几点个人认为在讨论时应该遵循的决策原则:
- 就问题本身进行场景化分析,优先解决满足大数原则的场景化问题
- 场景问题确认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用户最通用的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类似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最适合自己产品风格的方案
- 适合自身产品风格的方案依旧还有多种,则选择实现成本最低的方案
不拒绝沟通
项目如果任何潜在风险,应该在设计初期和需求方达成一致。
将项目可预见的变化告知执行人员,尽可能做好防范
执行人员在重要环节的疑问或者意见一定要提出来
如果确认项目交付一定会延期,一定要及时反馈给需求方,并告知延期时长
不要相信任何人(或者不要完全相信任何人)
向上要保持和需求方确认需求以及处理方案,以免因为需求不明确或者市场变更带来的当期变化
在尽量确保当期需求以及方案不变更的情况下,和需求方确认后期变化
向下保持和执行人员确认项目进度和方向,在项目进度合理的前提下保证项目不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