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天提到了人际关系中会受“文化属性”的影响,这个概念来自于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后来也被改编成电视剧《天道》。社会心理学中也有《乌合之众》这样的经典名著讨论类似的话题。
这本书贯穿全文的思想是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基本文化属性,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就是“靠”,依靠的靠。甚至于俗话都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于个人家庭来说,靠父母可能形成“啃老”,靠配偶可能丧失独立人格,靠孩子“成龙成凤”可能造成“鸡娃”矛盾,靠朋友可能一次借钱就会反目成仇。对于一个团体,企业内的互相依靠可能近乎于互相推诿扯皮“甩锅”。乃至对于一个国家,以前依靠前苏联的援助至于三年灾荒的地步,现在依靠美国的芯片也被卡了脖子。可见靠的结果往往是靠不住,最终可能还是要靠自己。
然而,交流过程使得“费曼学习理论”自然而然地生效了。以前看的时候觉得很有道理看懂了,现在聊天跟别人输出后,忽然就有一个疑问浮上心头,觉得自己一知半解了。如果中国的文化属性是落后的,人与人之间不应该相互“依靠”,为什么国外却有很多著作理论教人要合作呢?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传奇CEO杰克韦尔奇就在《商业的本质》中说,公司是一项团队运动,要一起去赢。篮球、足球比赛中队友之间的相互掩护、传射不都是相互依靠吗?所以人与人之间到底能不能依靠,又该不该依靠呢?
这个疑问留在心头长时间挥之不去,并逐渐上升为一个显著的认知矛盾。直到最近看着自己编写的运动控制算法,思考MPC算法的缺陷和误差来源时,忽然得到了启发。Model Prediction Control,模型预测控制,预测准了才能控制准,模型不准确是误差的最大来源。所谓人与人之间的依靠,就是对他人的行为有预期模型,预期在某些情况下会做某些事,那么根据预期和结果的不同分成四种情况,可以直观地展示在四象限中,如下图所示。
预期好结果差,叫幻想破灭,这是《天道》文化属性所批判的“靠”,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人所还没有挣脱的困境,古老的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戏文至今依然能引发群众共鸣。预期差结果好,叫不识好人,参见历史上诸多忠臣昏君的案例。预期差结果差,那就是囚徒内斗了,预见了就要尽量避开,避不开就要做好双输的准备。预期好结果好,叫合作共赢,这才是国外许多理论名著所倡导的。
理论如此,实操层面还是会很困难。首先建立对人对事的准确模型就很不容易,然后遇上输出结果会好的人,也就是靠得住的人,或者俗称靠谱的人,则更是难得了。最后,模型准了,也遇上了,我们能抓得住吗?
(原创作者:董华来,转载请注明出处//www.greatytc.com/p/b740112df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