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风吹起稻芒,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在场上堆成垛,谷子迎着阳光凌波作响,水田淡出一片橙黄。他在田中辛劳与之作伴,露出了希望的微笑……这是我的榜样,更是现在所有人的楷模。他就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更是一位集大成者,成绩斐然的亲切的爷爷。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5尺之躯的袁隆平也直接经历了饥饿带来的直面痛击。这样的险情当然是无法预料到的。天灾人祸的发生使中国大地都处在被动下。这样的境况也坚定了袁爷爷加快水稻研究的进度。
“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这样的信念从开始实践就是注定了要有一辈子的劳作,这样的生活状态也一直影响到了下一代,从而激励了后代人对水稻的研发。袁隆平爷爷的亲孙女在幼年的时候,老师曾问到爷爷是做什么的,她都会说爷爷是看天气预报的,这样幽默的语气反映了袁老真实的生活写照。时刻关注着天气的变化,是他对水稻事业深沉的热枕。
一个吃不饱的民族是什么样的?可能会很多人生于忧患,死于饥饿。自古就有“原有足饿殍”,“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这句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中国乃至世界都在温饱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他具有深远的前瞻性,在早前的采访,他严肃地指出“一粒梁,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很明显粮食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大量进口粮食,但是国际社会是以利益为主,我们就可能因为国际关系而遏止了粮食的进口。这无疑是发人深省的,也因此有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投入到水稻增产的科学研发中。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毕其一生,专注天畴的91岁高龄的袁隆平院士,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这无疑是一件举国悲痛的事情,袁爷爷永远的离开了他热爱的稻田,是在家人歌唱着“我和我的祖国”歌曲中微笑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我看到这个消息,我也终于切身体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有些人死了,他却还活着”。
原来有的人真的伟大到让我们都自动忽略了他也是血肉之躯,也会有生老病死。之前读到十里长街送周总理,觉得十分触动,但始终无法真正理解。到现在,我明白了一个真正为人民着想的人同样也会受到人民深深的爱戴。这里聚集了长沙的市民,也聚集了从天南地北赶到长沙的人们,只为瞻仰袁老遗照,鞠躬默哀献花。送别现场人头攒动,每个人的神情都很凝重肃穆。六里长街送袁老,现场处处动情事。前去吊唁追思的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懂感恩、知是非,他们热爱英雄,他们心里有国有家。
时代的巨匠,前行的力量,中国科技奖委员会总结到“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翻开历史的书页,留下了袁爷爷生前的珍贵记录,令人动容。 91岁高龄的袁爷爷在两个月之前还在投身于海南水稻田的试验,穿着衬衫,蹒跚地去到农田里,即便身体状况早已不适应这样强度的工作环境,但他仍保持坚毅的精神,提起他最喜爱的稻田仍是神采奕奕。在采访中他曾诉说过心中期盼和念想便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如今,水稻高产的梦想成为现实,杂交水稻也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大面积种植。在工作之余,袁爷爷养了一只猫,他亲切地叫着“花花”,这只小猫也受到了袁老的精心照顾。在袁爷爷的房间里也留下了朴实无华的生活痕迹。日常生活中,用了几十年的杯子破损了,仍旧不舍得更换。除此之外,理发店老板娘更是为他打消了关门营业的想法,在采访中含泪说道“一直在等他,却不曾想再也等不到了。”是因为他的平易近人,深入到民众心中,人民更将他铭记。
也许,有人从出生是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当他完成任务,就会去到那边守护一方净土。而现在,我们所有人能够吃得饱饭,真的要感谢袁老。中国人今天的丰衣足食,离不开袁隆平们的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国士无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会让人牢记在心。碗中有粮,心里有袁,珍惜粮食。心中的榜样,与之同在!
后来,在我的梦中,有一位身穿白色衬衫的老人在辛勤劳作,古铜色的脸上有这道道皱纹,身边跟着一只喜欢稻田的小猫,此刻,岁月静好。一望无际的稻田,稻子熟了,金灿灿的印着阳光,那么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