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未名湖是个海洋》公众号,有改动。
人物介绍:吴新芳,河北邢台人,中学毕业于邢台县会宁中学,1986年入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90年毕业离校。现居北京。曾从事过政策研究、出版、医药营销,现任北京百利生葡萄酒业董事长兼总经理,主攻本草红酒新品类新产业。喜欢富兰克林的一句话:遇到一瓶好酒,是上帝希望我们幸福。致力于做一个快乐的中式红酒酿酒人,“利生为事业,本草添馨香”。
春日向晚的时分,在东二环某高层楼顶的阳光房,听吴新芳师兄侃侃而谈,这个物业周边,鳞次栉比很多大企业的总部。
那是一种自由的感觉
我是学社会学的,1986年从邢台考到北大,毕业分到了一家政府机关搞政策研究。本来应该按部就班的,但我92年10月就辞职了。我大概是我们班第一个辞职下海的,因为只有下海才能解放自己,再就是自己觉得原有的工作不舒服,拘谨嘛。解放了自己,自由选择职业到底会怎样,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只是一种脱离管束的感觉。和社会上所谓“九二派”不一样,他们多半是八十年代中期入职,已经在社会上历练一些年了;92年的时候,同届校友热衷出国,我和出国留学、转换国籍的校友们也不一样,我压根就觉得只能在国内混。那时候下决心是不敢和家里说的,五年,瞒了五年,家里哥哥姐姐来劝,觉得辞职太可惜了。
你懵懵懂懂地出来,自己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了,这些年,这些个从业经历,都是市场行为,没有依附于什么,虽说艰辛,但一种自由的感觉陪伴其中,现在仍然觉得很值。
下海后我做过两年国际贸易,后来在出版业做二渠道。得意之作吗,1997年谋略书热的时候,跟风策划出版了一本《蒋介石厚黑谋略》,发行量超过12万册,赚到了第一桶金。99年策划投资了《心学大师王阳明大传》,本以为能畅销,也觉得填补了国内的出版空白,挺牛的事,却倒赔了好多,十几年前中国对王阳明的认知应该还很局限,我估计如果是现在做,应该会好一些。2000年左右出版业已经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滑坡,我就考虑转出去。2001年有了一个机遇之后,我就开始做中成药营销,一干又是七八年。出版行业我也是有感情的,不过,情况不好就撤了。现在这个时候,我对于行业的把握已经更稳健了。
我找到了幸运生涯
我很满足现在的状态,我喜欢甚至说有点酷爱品尝世界各地的优秀葡萄酒,喜欢它的丰富和变化,喜欢从品赏中体会其背后的历史、风土和匠心。或者说,我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业,通过产品可以与世界对话,产品可以有无限提升的空间,可以让你用生命和真诚去日臻完善,我喜欢这样的用岁月去打磨的一件事,而这件事又能让消费者体会到感知到。
这些年的北大毕业生,择业的价值观改变了,从事的职业也丰富了许多,被视作非主流的,有卖肉的、卖米粉的、做漆器的...我是做红酒的,对北大人来说,在生命的过程中,只要你捕捉到价值和一种愉悦就够了。如果做一个红酒的商贸公司,把外国的好酒引进来,价格公道,让更多人享受,也是有价值的。我希望创造一种新的产品价值,在技术上有所发展,在文化上有所发展。我现在体会到把乐趣和事业结合在一起的快意,我认为我找到了幸运生涯,我认为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北大人常说的“胸怀天下”是种高度,“兼容并包”是种厚度和宽度,还有一种执拗劲儿,这是北大人有所不同的地方吧。
我信奉胡适先生的一句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2007年开始研发本草红酒,要与中医药学专家和葡萄酒专家交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粗通理法方药、能品鉴葡萄酒滋味的人,一次一次的融酿、观察、品鉴,还要琢磨商业品牌的精微,直到把这件事上升到产业的角度去理解,“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一个求知和践行的过程,这是把理想和努力结合的途径。
美美与共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总结了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句话的用处巨大,微观可以指导为人处世,宏观就是世界格局。文化的圆融和包容,其实就是美美与共。我用它来指导我的把红酒文化和中国的本草文化的融合上,必须是美美与共的,有了这个原则,价值就能出来,本草葡萄酒在中国就可以广受欢迎。
数年前我想搞中式本草红酒的时候,朋友圈有人说我“有病”。这哥们儿酷爱红酒文化、酷爱旧世界葡萄酒,所以他很难理解,觉得我这个思路冒犯了红酒。而我是从文化圆融和文化包容来理解的。
比如我们的茶叶,到了西方之后,根据他们的口味习惯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研碎了茶叶和香料,用茶袋装,迎合了他们的口感。
中国本来是没有红酒饮用的文化习惯的,中国酒文化是粮食酿造的高度白酒。而全世界认可红酒是最健康最好的酒精饮料。那么红酒怎么和中国文化去切入呢?文化不圆融就很难进入,一旦文化认同之后,就很容易改变了。
植物药学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中药的健康和养生的价值不单是中医药学领域所提倡的,也是世界医学提倡的。
对于人的健康,医学提倡的第一个阶段是运动,第二是营养均衡,第三是营养干预。所谓上医治未病,就是从干预角度去说的。我们的大量的药膳、膳食均衡,就是营养干预,这是世界公认的体系。我们开发的本草红酒,就是从这个文化圆融和营养干预的角度去讲的。
西方人其实也在葡萄酒的蒸馏酒中加入植物,他们叫利口酒,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酒的香气。本草植物在东方有中医药学,讲求自己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我当然要遵循这个传统了,并且直接用干红葡萄酒来融酿,这是发展,我们发现两者的糅合度就很高,原本不接受红酒的人群可以接受了。
我做的是中式红酒,这与做“药酒”是两回事。这种方式可能会给中国葡萄酒产业注入了崭新的方向。其实方法并不复杂,难在口感和风味,难在以什么样方式和态度来对待这件事。把这件事情放大来看是相关的。植入本草,给中国消费者从心理上带来一种认同感,会改变一批人的习惯,我们校友中就有很多人开始接受和认同了,我们参与了很多北大校友的活动,有年级班级聚会定制的,有送老师生日礼物的,还有校友送家里老人喝,老人们更容易接受红酒中的灵芝、人参、枸杞子、黄精之类的,喝起来乐此不疲,与喝红酒完全不同。第二,我们用植物花草圆融葡萄酒,的确改变了葡萄酒的口感,我们把葡萄酒的中国化做到了另一个层面。这就是我的事业:百利生中式干红。
这也符合中国酒产业的整体方向。国家现在的政策方向是鼓励做低度的果酒,不鼓励发展粮食蒸馏酒。中国北纬40度左右有大量的适合于种葡萄的地方,无论山丘、河谷都可以,葡萄不需要和优质农作物争地力,低度的健康果酒发展起来之后,我们的粮食可以省多少。如果做得好,可能会促进中国的葡萄产业发展速度。
我们对世界各地的葡萄进行甄选,目前只是选择使用智利的赤霞珠,澳洲的西拉子,用不同品种的葡萄酒与我们选定的中草药萃取物圆融,调配最佳的状态,并且持续寻找稳定的口感,逐步演变成我们产品的显著特征,推动我们的优质品牌,并保持阳光的合理利润。要阻断外国低档葡萄酒对中国的倾销,我认为这是很好的办法。
植物花草与红酒的融合,要做到美美与共。我讲究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所谓明的是红酒的风味和口感,暗的是中药植物的营养价值;实的是内在的植物的健康价值、可度量可检测的营养成分指标,虚的是红酒的气象。这样的思路也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体”是红酒的一切美好,“用”是本草。这样辩证的圆融用于指导我们的产品开发,思路就对了。
有人说,特别能感受到我做事有种情怀,你要真爱上和迷上的事情,才能出情怀,还要有巨大的资金投入、身心投入,你要在这个领域做到优秀,很多人要能分享到你的付出,这个事情是要利他的,这才能谈得上是情怀。我欣赏“圆融美善”的生命哲学,四五十岁,你接纳了、不激烈了,就是圆融。美是口感,善是好。我希望是把自己人生的感悟反映在我的产品里,我的人生也因此得到了糅合和醇化,这便是对你所提出的“人生似佳酿”的解读吧?
尾声:人生似佳酿
落日的余晖散尽,和师兄告辞。这一次不长的拜访,不仅品尝到了香醇的美酒,也看到了智慧的创业人生。红酒是由水凝结的阳光 /Wine Is Sunlight Held Together By Water,我想起了阿德莱德大学葡萄酒博物馆中看到的这句话,如果写在这次采访师兄的的结尾处,似乎还要加上一句:红酒是由水凝结的阳光,我们又闻到了花草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