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 “自律路上的3个坑”,我发现自己曾掉进了第一个坑:一开始就高估自己。
最开始觉得自己完全可以做到,现实操作中,可操作性难度大,越来越难坚持,从开始的享受,有成就感,到后来的殚精竭虑,停止,连看都不想看。
比如日更 这件事,回首过去更新的文章,发现一段时间日更,然后停滞一段时间,再次开始,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中,最后这次停滞时间更久……
比如 健身 这件事,有段时间,每天晚上都安排运动,2个月后,我放弃了,调整计划至每周3-4次;
比如 滚轮 运动,从第一天晚上推30个,每隔3天增加10个,当能推到150个时,似乎那一刻身体无比疲倦,再也不想多推一下了,每天的计划就没坚持下去,最终调整计划至每周2-3次,每次50个;
当然一直以来,我都在尝试和努力地用成长性思维来看待自己,当以上情况发生,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程度的自律性时,自己能够直接调整,并没有情绪上多大的波动或者自我否定。
但我身边有朋友因为最开始期待过高,失败几次后,开始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然后就再也不定计划,去尝试做一些改变啦。
去年10月到今年5月,我一直在瘦身,成果喜人,瘦了30斤,称呼从“阿姨”直接晋级为“小美女”(自个先乐一下)。
上周六约了一个好几年没见面的朋友,看到我后,他惊的下巴快掉地上,怎么瘦这么多,似乎以前的一半被劈掉啦。
这半年多的时间,我在食物和爬山徒步上的自律开始养成,也有一些以前未曾有过的心得体会,今天想分享出来。
自律开始前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很重要
最最开始前,建议问自己几个问题,比如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大概需要多久的时间养成(客观点)?如果中间失败怎么办?坚持多久给自己怎样的奖励?
1、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是为了让自己心里有一个大致的预期,立个flag,每次想放弃时,想想前面美好的画面,会增加前进的动力,不信可以试试呦。
2、大概需要多久时间,跟上面一样的道理,做时间预期,是为了防止自己在某个短期内看不到效果而选择放弃,增加忍耐力。
3、如果失败怎么办?这个问题一定要思考,否则真的遇到失败的局面,会比较难坚持。如果失败怎么办?当然爬起来再次坚持下去丫。
4、给自己的奖励一定要有,比如坚持一周或一个月设置个奖励,然后奖励的礼品一定要注意,比如正在瘦身呢,你给自己的奖励是大吃一顿,如果每周都大吃一顿,那整个瘦身过程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啦。
认识自己,与自己成为朋友
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个经历,都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认识到自己的有限,看到自己的阴暗和沮丧面,也挖掘自己的优点。
做好了,给与肯定;失败了,鼓励一下;爱上每一个阶段的自己,尝试和自己做朋友。
因为与自己和解,才能与世界和解,才能与别人和解。很多时候人际关系的问题最根本原因在于不接纳自己和拒绝自己。
自律养成过程中,带着成长性思维看待自己,尝试站在第三方的角度来观察自己,陪伴和鼓励自己,这是一个很美妙的旅程。
找到可以聆听和鼓励的朋友
上面提到完成一小步的目标后,可以给自己一些奖励。同时我们也需要可以展示自己努力成果的地方,更需要可以聆听我们失败的朋友。
所以在自律开始前,寻找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朋友,有当然好了;如果没有,建议通过写作来建立自己的反馈体系。
写在末尾的话
2018年开始,我开始每周末爬山或者徒步,最直接的改变是,体能大大提高,端午节去武功山徒步,整个行程走下来竟然不感觉到累,简直太赞了。这样坚持下来,每周末的爬山竟然成为一种习惯,让我很是期待,不管多大的压力,爬一座山,力竭之后,身心通畅。
方便的话,找一座山,开始爬吧~~
我的微信公众号~~饮食日记~~认知的自我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