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冈仁波齐》上映,虽然排片量并不算高,但口碑确好到爆,这几天朋友圈几乎被这部片子刷屏了,这样一个普通的公路文艺片到底有什么魔力征服万千网友的心,今天终于抽空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发现这部片子不过是展示了现代都市人遗失的一些东西,正是这些东西让人震撼。
1,坚定不移的信仰
总体上来看,这是一部讲述信仰的片子,以尼玛扎堆为首的11个普拉村村民,徒步2000多公里前往圣地冈仁波齐朝圣,一路上经历了过风霜雪雨的磨砺以及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的过程,终于抵达圣城。
年过花甲的老人为了实现思念一生的梦想,不顾72岁的高龄在朝圣之路上匍匐前进。
家徒四壁的屠夫,因为宰杀了太多的动物而心生罪恶感,决定用跪拜朝圣为逝去的生灵们祈福。
朝圣路途中充满了数不清的风霜雨雪的磨砺,骄阳似火中要磕头前行,大雨纷飞吞吐雨水也要继续叩首前行,暴雪寒风中换上厚重的服饰依然在磕头前进,每一天都在与各种考验搏斗中前进。
这些,没有坚定的信仰是做不到的
电影中有几个片段,让人记忆犹新。其一是他们的拖拉机出了车祸,车头撞坏了,我正想着他们该怎么办,是不是要找人维修,或者原地等待,他们商量了一会,舍弃车头,用人力拉车前进。男人们拖着车前进了一段后,又重新扔掉车头的地方一路磕头磕回来,剩下的一路上就在这样的反复折腾中度过了。
另一次,路中间积了一滩水,汽车驶过,溅起一人高的水花。他们停下来,脱去外套,皮裙,直接扑向水摊,照常磕头行走,我看见水花溅起时,他们微微笑了起来。当然,柏油公路是这样磕,雪地是这样磕,砂石路是这样磕,泥泞之路还是这样磕。
我们生活中一个以快为王的时代,信仰这东西已经成为了奢侈品,快速的获得财富已经成为人们行为处事的标准原则,似乎谁越快的获得越多的财富就越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直到这部片子出现,人们惊呼,世界上竟能有人以如此“自虐”的方式去信仰中心朝圣,花费整整一年时间,经历各种风吹雨打生老病死的考验,以及对自身的摧残,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真正的信仰需要严峻的考验,只有这样才能铭记一生,永远难忘。信仰最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做了什么。如果你一直在怀疑为什么没有取得想要的结果,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事情,然后再认真思考下你是否真的拼尽了全力去抵达心目中的“圣城”。
2.淳朴善良的民风
这部片子打动人的不是一个巨大的点,而是许多细小的点组成一个完整的圆环,始终围绕着你,让你离不开他的范围。
如果说信仰问题是贯穿整个电影的路线,那么善良质朴的人际关系就是铺在整个故事下方的基石,没有质朴善良的人际关系作底色和后盾,整个朝圣故事难以成立。路上遇到的善良阿婆,借完柴后会认真叮嘱朝圣者小心前行,路上遇到的同行的朝圣者,热情招呼来喝杯热茶,再赠送一袋干粮路上备用,面对准备夜宿荒原的朝圣者,黑暗中也能很清晰的看到杨培大爷的心疼。
林林总总的这些事中的任何一件,放在现代都市生活中都是难以想象的,屠夫只想着能多杀几只动物提高KPI,在陌生人家留宿,除非在各种民宿平台上面短租,基本不会和留宿人家正面打交道,每天走在马路上热情向你打招呼的,不是某某理发店的“XX老师,给你一些美容建议”,就是一些自主创业者,想让你扫一扫加微信好友。像片子中那些陌生人之间的友好互助,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了,所以当影片呈现出来的时候,竟然有种不可思议的惊讶感。
3,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一部好的片子,不仅要用宏大的篇幅讲述动人的故事,还要有一些精巧的细节让故事丰满,就像花园的园艺师,不仅要让整个花园整齐有序,更重要的是美观动人。信仰是主旨,民风是基石,片中不经意露出来的教育问题就是镶嵌在整个故事中的小小的花环,虽不鲜艳夺目,倒也别有风味。
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个镜头是当扎西措姆头疼时,所有同行人都劝扎扎休息,只有她妈妈坚持让女儿继续磕头前行,她说“磕头是好的,女孩儿就应该磕头”。从小经过艰苦磨砺的孩子,多是乖巧听话的,在路途中,妈妈吩咐的任何事情,扎扎都能快速执行,从没有任何抱怨和推脱,这样的孩子,以后的人生中是担得起重任的,这或许就是扎扎父母最想给她的财富吧。
4,西藏绝美的风光
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幸亏他们是在藏地朝圣,沿途那雄伟壮丽的风光,未尝不是一种对他们艰苦跋涉的安抚,我们现在乘坐火车,高铁,飞机旅行,速度越来越快,得到的越来越少。
都以最纯粹却最震撼人心的形式
直接映射到你的瞳孔里,脑海里
只需一眼
便再也不会忘记这个地方
遍地是风景
是对藏地最恰当的形容
看完整部影片,只想说一句—我想去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