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幼升小,小生初之际,“奥数”又一次火热起来。今天徐老师就和大家聊聊自己是怎么从一个奥数小白走向巅峰,获得:
上海市数学第一,中国奥数银牌;
上海市化学第一,中国奥化金牌。
12岁落榜上外附中
我是一个大器晚成者。
自小我就很喜欢数学,成绩在小学也一直排名第一。五年级时,我获得了上海外国语学校附属中学的笔试资格,我以为凭优秀素质,便可以一跃龙门,进入这所培养外语外交人才的摇篮。
然而,我的希望落空了……笔试所有的数学题目几乎都涉及到奥数,对于当年我这个从未经历过奥数训练的毛头小子而言,估计最后的成绩只有二三十分,自此我和外交家无缘。
幸运地是,我考入了延安初中。这所以数学见长的中学十分重视数学竞赛,每个年级都有数学竞赛培训老师。在预备班升初一那个关键的暑假,我被时任数学竞赛辅导郭老师(现任延安中学校长)选入五人竞赛小组,利用暑假学习初中三年的数学知识并准备初三竞赛。
在此衷心感谢郭老师,在那个烈日炎炎的酷暑,精心辅导我们5位同学,每周三天,一天一个章节,一周一个学期的速度狂飙突进,还免费提供午饭。每每回想至此,我相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启蒙老师,肯定不会走上奥数之路,也不会很顺利的一路保送名牌高中和大学。
奥数之路,半途而废的才是loser
经过速成学习和平时每周的培训,我在初一、初二共参加了三次数学竞赛(两次上海初三数学竞赛和一次全国初中数学联赛)。现实是如此残酷,每次竞赛我都是惨败而归,没有获得任何奖项。五人竞赛小组中,其他四人都已获奖,甚至没有入选竞赛小组的同学中也不乏获奖者,老师、家长、同学都认为我“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连我自己都怀疑自己是搞奥数的料嘛。
人生的道路面临两种选择:一、放弃奥数,老老实实学习初中课本,争取考个不错的高中;二、继续考奥之路,要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不拿名次誓不回头。当时,不服输的我毅然选择了第二条道路。
我把房门一关,静静地开始分析三次竞赛失利的原因,最终我给自己找的病因是“浮”,即心没有沉下来;会做的题目计算错误;有思路的题目答题表述不清;以为能拿的分其实拿不全。这些问题在很多孩子学奥数过程中都会遇到,切勿轻视!
找到症结,就要下苦功夫,当时尚不满14周岁的我,在初二暑假开始了闭关修炼,重点解决了两个问题——计算能力和书写规范。让我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能力强大的奥秘吧。
计算能力强有两大好处,一是节约时间,避免简单计算错误失分,二是对于难题(包括平面几何),通过方程或解析方法的计算弥补思维的缺陷。书写规范听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就是“用户思维”,在答题过程中站在老师的视角,明确告诉阅卷者自身掌握的知识点,方便老师给分。至于这两个能力怎么培养,以后抽空撰文详细介绍。
命运之战,超一流高手诞生
初三第一学期的上海数学竞赛,是决定命运的一战,败则必定退出奥数,老老实实准备直升考。我以哀兵之态参与,当时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上海市二等奖(前100名)。
2个小时的考试,当我以行云流水之势答完试卷,我知道,我成功了。我一举获得一等奖,且是上海市第三名(当时排名前40名都可以作为一等奖),一扫屡战屡败的晦气。自此,我从一位奥数白板选手变成了超一流高手。三年磨一剑,从此可以仗剑走天涯了。
之后,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和规范的表达能力,我在初三下半学期数理化竞赛全面开花,获得如下成绩:
1、全国数学联赛满分
2、上海化学竞赛第一名
3、上海物理竞赛二等奖
进入高中后,我开始进一步钻研更为便捷、实效的学习方法,并运用至自身反复实践:
1、初三升高一暑假,自学高中数学和化学,增强快速学习能力
2、高一在《中等数学》杂志发表《关于<一道竞赛训练题的探讨>一文的商榷》
3、高二暑假,重点搞化学和数学竞赛,保证高三高中数学联赛和化学选拔赛前几名,至少入选一个冬令营
4、高中闲暇之时带教的一位初中学生,获得上海市数学竞赛一等奖
回顾与总结
回顾中学7年的竞赛生涯,斩获奖牌无数,但最可贵的是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了正确的方法,能够高效地学习新知识,重视细节和流程,以平常心面对重大事件,这才是奥数的最大收获。
所以,奥赛并不可怕,晚上手也不见得一定会落后。当然徐老师友情提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读奥数哦,首先需要读好常规数学课程,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学习奥数。我基本上看几张试题和聊天,就可以大致判断小孩是否适合读奥数。
今后周末,我会在公众号:“理财精算盘”(微信号:zhaocaimao818)更多地分享如何学好数学(奥数)的经验与要点,供各位父母参考。欢迎大家在公众号上留言,我将根据大家的问题写针对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