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食育之前,我想感叹一下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拆分“食”字,我们发现“食”是由“人”和“良”组成的,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食”能让“人“变得更好(“良”),所以在创造字的时候,用 “人”和“良”来表示“食”。而中国素来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中华民族都是重视“食”的。我们要生存,想要身体健康,一定都离不开“食”,我们通过“食”来滋养我们的身心,让身心都丰盈起来,这就是“食育”。当我们做好了“食育”,我们才可以谈“智育”“德育”“体育”。
对于每个人来讲,“食”和“食育”都非常的重要,是人生中不可欠缺的一门必修课。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让我们忽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事:为了多睡一会儿而不吃早餐;为了节省时间,我们不加思索的选择含有大量添加剂的快餐食品;为了应酬晚餐暴饮暴食;为了减压,我们大量吞噬垃圾食品,只为了刺激我们的神经;为了呼朋唤友,彰显阔气,我们请客时铺张浪费,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流失。。。我们是否应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重新审视“食”,重视“食”,有意识的提高我们的择食能力,环保意识,认真考虑食品安全问题,那么我们的人生以及我们下一代就能在“安全,安心,健康”的环境中度过。
食育并不仅仅是亲子厨艺课,食农教育等,事实上“食育”的范围更加广,它与我们生存所面临的各个方面都息息相关,日本食育界泰斗服部先生(日本食育师协会理事长,服部营养专科学校校长,医学博士,健康大使)提出了食育的3大支柱。 1,养成安心,安全,健康的择食能力,2.衣食住的传承和生活习惯的培养从共食(和家人共进餐)开始,3.从粮食问题,环保问题等来思考全球的“食”。每个支柱我都想分享一点点特别触动我的内容。
首先谈谈择食能力,我们要生存,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吃”,择食并不是说要去选择你喜欢的,奢侈的东西,而是要让你学会判断对你/家人而言,你/家人是否需要的,是否是安全的,是否是健康的食物。择食能力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我总结为2点:1.学会从安心安全,健康的角度出发选择食物,食材;2.从营养学角度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预防生活习惯病以及过度减肥导致的营养失调,老人的营养失调。
在这里想重点说一下,家长学会择食的重要性。很多小孩会过敏,除了对药物,螨虫,花粉等过敏,大约有1/3的人是食物过敏。引起食物过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孩婴幼儿时期添加辅食不当导致的。在日本,婴幼儿最容易过敏的食物中,排在前四位的是鸡蛋,牛奶,小麦和花生。在给宝贝添加辅食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不清楚的话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不要盲目的乱添加辅食。多国政府要求食品厂家在包装上标识是否含有该类食物,所以家里有对食物过敏的孩子的话,家人和孩子一定要学会看标识,这是一种择食能力,也是一种自我保护能力。我以前有听说某个小孩对花生过敏,因为家人给孩子吃零食时,没有注意包装上的标识,导致孩子接触零食后死亡的事情。提到这样的悲剧是希望引起大家对择食能力的重视。
老师讲衣食住的传承时,讲了这样一段话,感觉特别温暖。大概是说手掌的温度,是全世界最温暖的温度。当我们刚出生时,还不适应这个世界,就会哇哇大哭,每当这时妈妈会抱起了婴儿,轻轻抚摸他的后背,婴儿就会停止哭泣。因为当妈妈的手与宝贝的柔嫩肌肤相接触,手掌的温度给婴儿带来了安全感,让母亲和婴儿有了链接,从第一次抚触开始,婴儿记住了这个温度,这种感觉,记住了妈妈的味道。日本人最喜欢吃饭团,大概也和这个有关。因为一般家庭的饭团都是妈妈用手掌紧握饭团捏出来的,用力捏饭团的同时,注入了妈妈对孩子的爱,饭团上留下了妈妈的温度和妈妈的味道,所以吃起来格外美味。我们中国人喜欢包饺子,包包子,我们的爱通过手掌用力和面来注入,当手接触面皮,放进馅,用力一捏,所有的爱和美味都装了进去,所以孩子们最爱的都是这一类食物吧。当我们长大之后,成人之间见面会通过握手来打招呼,这大概也是因为手掌与手掌的接触能感受到对方的温度,建立彼此链接吧。手掌如此能传递能量,所以日本人在餐前,餐后都要合掌,带着感恩的心情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始吃了”,怀着感恩的心情是指感谢动植物,种植摘采的人,运输的人,制作的人等),“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谢谢,我吃好了”)。目前很多幼儿园和小学也会在就餐前集体唱感恩歌等,我觉得这样的仪式值得传承,当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才能感受他人的艰辛与不宜,才能感受到动植物转化成食物给我们带来的力量,我们才能更好的珍惜我们的幸福生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