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惊喜之感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 常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惊喜之感

          顾梦雪   李士金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态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把林黛玉在贾府的生活状态定位为“寄人篱下”,“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事实上,林黛玉作为贾母的外孙女,受到的优待是众所周知的。贾府中的人际关系虽然复杂,人们对黛玉的态度并不“冷漠”,无论主子还是奴仆,对贾母的心头肉都另眼相看。袁编还认为“只有贾宝玉”是林黛玉“惟一的知音”,其实,两个少年男女在许多方面并不成熟,有互相爱慕的一面,更多的是猜忌矛盾,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并非是袁编所云的“知音”。袁编云林黛玉“我行我素”[2],试问《红楼梦》中的黛玉敢“我行我素”吗?她自己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这是敢于“我行我素”的人吗?林黛玉说话有时是“尖刻”些,但她“揭露着”什么“丑恶的现实”?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吗?她以诗抒发自己的悲情,在袁编的文字游戏中便成了她“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黄老的新浪博客在“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一文中批评袁编云:投入(杂剧)剧本创作的作家……仅据《录鬼簿》和《续录鬼簿》所载,有名有姓者二百二十多人。(三卷,192页,10行)把《录鬼簿》所载作家152人,再加上《续录鬼簿》所载的71人,总共223人全都看成是杂剧作家。这种做法非常之简单和方便,但却不细致、不准确、不科学。因《录鬼簿》著录的除杂剧作家外,还有不少散曲作家。散曲与戏曲,在当时看来区别是不大的,故一并录入。据已故元曲研究者李春祥先生统计:《录鬼簿》“其中散曲作家72人,著录剧目的杂剧作家80人”(《元杂剧论稿》)。散曲作家确实占有相当数量,仅据《录鬼簿》第一部分所记载,有以董解元为首的“前辈名公乐章传于世者”共44人,包括太保刘公梦正、张子益平章以及姚燧、卢挚、不忽木、赵孟頫、贯云石、萨都剌等著名古文或词曲作家。这些著名人物,总不能因为名列《录鬼簿》,就成为杂剧作家了吧!而《续录鬼簿》著录有剧目者共20人,其中谷子敬、汤舜民、杨景贤、贾仲明等人,《太和正音谱》均列入“国朝”(即明朝)作家。由此可见,今知有名有姓、并留有创作剧目的元杂剧作家最多不超过百人,邵增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录入元代杂剧作家88人,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为89人,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统计元杂剧作家为97人,最为完备。[3]

常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惊喜之感

       中国文学史课程属于典型的内容繁复,课时较少的典型,安排颇为不合理,作为一门考试科目,两学期仅安排了64课时,总时长为2560分钟,合计42小时左右,共1.8天,也就是说,学院企图让我们用2天不到的时间在老师的带领下快速过掉4本文学史,由上古神话至近代文学,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广,对于课程繁多的我们来说,无异于走马观花,再有感染力的课堂,盛景过后,堪堪过眼云烟罢了。上学期祝秀权老师采用的是单方授课模式,几乎没有互动,虽然他的讲述生动有趣,知识点丰富详尽,诗经部分的解析更是透彻细致,切入点都是极为新颖的,我心里也将他赞为诗经研究的资深学者,让我收获颇丰。但课程结束后,我却依然是离开笔记本和网络便懵了的“文盲”,课堂上如痴如醉,内心汹涌澎湃的激情瞬间熄灭,那侃侃而谈的仿佛不是我。刚知晓本学期文学史课主要是“我们自己演讲”的模式时,我不以为然,甚至颇为厌倦。大学三年,已有数门课采取如此模式,提前找好资料做成较为完备的ppt,演讲者照读下来便足矣,成功与否也只倚仗他的ppt内容丰富与否或讲稿精巧与否,下面同学一般低头玩手机或看别科的书,整个演讲成效甚微,个人能力并无太大提高。况且碰上小组作业时,大部分组员敷衍了事,查的资料浅显也错漏甚多。印象最深的一次,上学期的外国文学史课我们组进行易卜生四大问题剧的研究,每两人一部剧,个人只看自己分到的那部,资料的核查也不够仔细,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有应付之态,演讲人的选择上也是“谦让有礼”,多是互相推诿,不愿出头的。时限将至,本想退缩的我也硬着头皮出来,一晚上补了三部,头晕脑胀,总算得以在隔天报告时略略举出细节,大致阐述研究感受,幸而“有话说”,但这也成了我考试时唯一不用复习的作品,因为印象深刻,所以拿捏有度。也就从这件事开始,我才更加确定,唯有自己仔细准备,阅读过原著,报告时才能在紧张混乱的心理状态下,自然地抓住灵感的碎片,平稳地完成讲演。可想要听众们也入了心,却只有更精细的准备和更生动有趣的表达方能更上一层楼。这次在李士金教授的课堂上,要求极为严格,老师说,要让全体同学亮相,究竟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基础如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一目了然。老师强调因材施教,要把学生作为课堂讨论学习的主体,然而在每个学生演讲时,及时指点。在第一次课堂,老师就反复强调他的要求,要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要有形象性、具体性、深刻性。对讲课的声音,反复提醒要大,这一点直到课程最后都是反复说的。许多同学一下子懵了。老师鼓励说,关键是要感兴趣学习,学会学习,树立理想学习。上台体验一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感受,以求得真知,开拓两个源头活水。若是照本宣科准备讲稿课件,必须如说课,尽快结束,节省时间。老师感慨:全班同学的生命珍贵啊!可以说,严格要求的导向极为强烈明确,让我们无法敷衍了事。我被分到的课题是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轼基本背景,这也是书上宋代文学大家部分的开篇,他是我们但凡经历过小学教育便都熟识的“老朋友”,方便讲述却也难以掌握,毕竟基本的信息大家都太熟悉了,想讲出新意是需要下一番心思的。李老师提出不带讲稿,不照读ppt,简要阐述,精要概括的要求不免让我忧心忡忡,左右为难。为了让自己能更从容地完成对这位伟大的“朋友”的介绍,我在网络上查找基本资料,也上图书馆搬了七八本苏轼的作品和名家研究,讲述前夕挑了一集“苏轼贬谪原因”的百家讲坛略略看过。我翻阅不同书籍比较、分析、记录,企图研习总结出苏轼的特点,阐明苏轼的经历,也研究他诗文顶峰的原因。幸运的是,这个过程是愉悦的,苏轼本身十分有趣,涉猎甚广,思想融汇百家,故事也多,即使是哲学思想这样枯燥的内容放在他的身上都能富有生活气息,变得更为亲切可爱,易于进行浅层次的理解与领会。我在文学的海洋里嬉戏,从而真正对苏轼,乃至文学史产生了丝丝兴趣,阅读也成为了一件幸事,趣味十足。因为看的多了些,反复阅读了苏轼的相关事迹,脱离了书本我也能侃侃道来,对他生活中的趣事也是信手拈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可谓至理名言,我的讲述似乎是引起了大部分同学的兴趣,他们抬起头来聆听,时而感叹时而大笑,这份认同让我感动而喜悦。当时在已经下课的情况下,还延续讲了15分钟,成为我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记忆片段。李老师的课已趋尾声,我们班同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与提高。我是班里的团支书,自大一开始也深深体会到同学们对于上台演讲及交流分享感受的不情愿与抗拒,有兴致的总是那么几位。现如今,大家上台演讲镇定自若,叙述平顺,条理清晰,落落大方,幽默生动地引经据典,让人大开眼界,感慨万分。男生们更是展露他们深邃的思想和别具一格的研习方向,对文学作品的优缺点褒贬有加,尤重细节分析,常让我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惊喜之感。印象最深的是,“颜教授”谈陈亮词那次,我下课上厕所也是百米冲刺的速度来回,路上遇到同学也先问他有没有开始讲了,生怕错过一字一句,也真是挺拼的。总体而言,这样的教学模式确有其绝妙之处,至少对我而言,不仅自己研究过的苏轼、《水浒传》的内容吸收了七八分,有种“腹有诗书”的满足感,同学们精彩各异的讲述也让我印象深刻,更容易产生知识点的联想。例如,提起颜刚就想起他将陈亮词与辛词对比,做出“有气无力的陈亮词”的批判,王为培趣谈聊斋中的“狐”以及庄洁所述赵盼儿以风月之法救宋引章的故事,她对宋引章与秀才间是否存在爱情做出一番讨论,让人极有兴致,每每思及此,也还是感慨她对作品研究的细致和考究,事实上,比起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和课本重扬少抑的偏向教学而言,这种课堂更为全面有趣,也拥有了更高的深度,显得高明得多。唯一遗憾的大约是刚开始时几位同学读ppt的痕迹较重而被要求快些结束的事,她们的资料也十分清晰完备,倒是适合做考试提纲的探讨,也许学生们的讲演可以通过分类进行达到更好的效果吧?可惜正如老师所言,时间太过宝贵,真是不免遗憾万分。感谢李老师设计的文学史课,是具体要求和限制下的自由发挥,别出心裁也难以掌控和操作,是我们大学期间的独特经历,收效颇丰,效果显著的完美落幕令人满意也欣喜,此时,再回想起李老师的长须,好像也变得更加可爱而富生气了啊。(顾梦雪)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传承圣贤文化就是要激活全体人民对于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人物事件的回忆、感恩、学习。那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历史的重要性”[4]呢?不说远的历史,就说《文汇报》2000年10月13日第五版上的报道吧!其标题云:《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介绍说,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5]这些历史的内容值得我们回顾,许多时候,不是主流社会的价值观问题,而是芸芸众生很难理解有价值的理念。凡是合乎道理的教育观、价值观,都是圣贤文化的一部分。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理想的仁人志士,无论是什么时代的人,都是圣贤。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307页。

[3]黄老的新浪博客:试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二版)(2010-02-27 20:08:57)。

[4]李士金著《走向学习自由王国——献给中国青少年一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430-446页。

[5]李士金著《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思考》,天津教育出版社,2017版,第3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88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75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369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99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91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96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59评论 3 41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1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6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73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14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09评论 4 33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5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8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23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41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28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