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题解
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让人民拥护的办法。孔子则从用什么人和怎么用人的方面予以解答。荐举贤才,选贤用能,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历史上一直闪耀着光辉。
鲁哀公作为鲁国国君,他关注的自然是怎样才能使人民服从的问题。孔子则以举错之道对之。因为“政者,正也”,为政者如果能秉持公正之心,举用正直贤能的人才,舍置曲枉不正的人,人民自然会心悦诚服。反之,为政者没有公正之心、以一己之好恶去举用曲枉不正的人、而舍置正直贤能的人,人民深受其害,自然会怨声载道,即使无力去抗拒强权暴政也会心有不服。
注释
1.哀公:即鲁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将,鲁定公之子,在位二十七年,“哀”是谥号。
2.错:同“措”,安置。
诸:“之于”的合音。
枉:邪曲。
译文
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感想】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老百姓也许不知道这样的学问,但也能“感觉”出领导者是不是正直善良的,是不是真心为大众好,为普通老百姓好,而这样正直的领导为顾全大局,会少了对君主(上级)私人方面的讨好,不及谄媚“枉”者一味奉承。君主(上级)在“工作压力”大的情况下,容易被“枉”者“感化”,错“举”了人才。所以说,君主(上级)能不能举直,一方面要有识人的智慧,一方面要有承受压力举直的勇气。
有能力有勇气“举直错诸枉”,老百姓看在眼里,自然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