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你会看见阳光
前不久,看完了朋友送的书《亲密关系》,作者是加拿大的心理治疗师克里斯多福·孟,我看的是张德芬、余蕙玲合译的版本。现将读书笔记与所获心得整理如下,以供来日查阅或作为他用。
本书主要讲两性伴侣之间的关系处理,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两性交往互动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危机,以达到灵魂关系的亲密状态,该书可以归为心理学著作一类。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亲密关系的圣杯、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新的起点。
第一部分也没啥好说的,就大概介绍了下亲密关系是咋回事儿,诠释了下为啥寻找永恒的亲密关系就是寻找自我。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第二章,月晕现象。
主要讲两个来电的人的初期阶段,就是坠入情网,然后玩儿起浪漫柔情各种花招的阶段,作者美其名曰“月晕现象”。我觉得要更直白一点儿的话,就干脆曰它为“自欺欺人”阶段。人们在此阶段看到的伴侣是被不实的光彩笼罩着的,ta只是一种美好的象征,通常是人们想象里的梦中情人。由于不甚了解,此时你对ta充满了兴奋和期待,你的内心正在自发地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来满足你的各种欲望和期待。在这一阶段,你的世界就像武志红说的巨婴的世界一样,是一个由想象构成的完美世界,只管执着于自己的那套想象,根本搞不清楚想象与现实的区别,也不会想要去理会现实与想象之间那豁大豁大的缺口,你此时唯一而且急切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梦。作者讲到,那些欲望大多来自孩童时期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此时的你,要格外小心啦,通往地狱的路,正是由那些难以抑制的期待和欲望铺设而成的。
接下来,你就会问,对于这样的问题,那要怎么办呢?很简单,放弃你强加在对方身上的期望和索求,你自己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与你的内心。
第三章,幻灭。
本章是接着第二章来讲的,当你幻想中的那个美丽的泡沫破灭了,然后两人之间就会纷争四起,硝烟弥漫,一系列的偏差行为就接踵而至了,比如引起对方注意,双方的权力斗争,报复心理,还有自我放逐之类的极端行为啊,都统统上演了。你会极其地愤怒,而这愤怒也多源于你童年的创伤和对自己或其他人的不满,来自你的怀疑、无价值感、骄傲、孤独感、嫉妒以及对自己的憎恨,作者将这些称之为“生而为人的痛”。此时处于失控和短暂疯狂状态下的你只是需要一个外在的魔鬼,然后迁怒于他,谁离你最近,谁就是你的攻击对象,这里主要是指你的伴侣。作者在这章中对愤怒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解释,他说,愤怒会把自己放在对的一方,只要你一发怒,你就把错误和责任推给了对方,这样就能抵消痛苦的感觉,怒气会让人骄傲、神气,会压过其他不愉快的感觉。“如果付出这点小小的代价,就可以不必面对多年来的罪恶感、羞耻感和痛苦。这实在是太值了。如果你愿意,理直气壮的怒气会让你死到临头都保持着无知的状态。”
那你可能又要问了,那要怎么办呢?这就要看你的选择了。你是情愿自己是“对的”,还是情愿自己是“快乐的”呢?如果你选后者的话,集中全部精神对自己的愤怒负责,放下自己死守的立场,向真理臣服,勇敢面对自己逃避的东西,那么深埋在你心底的爱自会带你找到出路。
第四章,内省。
作者引用迈克尔·杰克逊的一句歌词来告诉我们要不时的向自己的灵魂发问“我对镜中人说话,问他能不能改变自己的态度。”
简单的来说就是在与外界频繁的互动中,你的格局变得越来越大时,你就会隐约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骄傲的自我在控制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如果双方能在内省阶段达成共识,那就意味着双方的亲密关系将会迎来一个“质”的飞跃,实现灵魂的对接,亲密关系的精神生命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作者在这章中介绍了个有趣的东西——卡普曼三角形,也叫“戏剧三角形”(the drama triangle), 三个角分别代表着三个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受害者自哀自怜,活在无休止的抱怨中;迫害者把问题怪罪在他人头上,以求不被惩罚;拯救者则是慷慨的救济者,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当你身边有人陪你玩儿这个游戏时 ,你会自己主动选择一个角色,而你的身边人则自动地被你安排到剩余的角色上去了。如果你是自编自导自演的话,你的内心会同时存在着三种角色,但偶尔也会来点儿角色切换。三种角色扮演不停地在你的体内互搏,如此,你便成功地将自己困在了这座监牢里。换句话说,你的潜意识把你与身边人(主要指伴侣)的关系看成了一座冲不破的监牢。处于困境中的你,可能会因为频繁的角色转换而身心俱疲,此时扮演“拯救者”的一方甚至会直接否认问题的存在。
好,这座看似固若金汤的监牢就是内省阶段最大的瓶颈,如果冲不出去,那这段关系就只能等待着寿终就寝的命运。那要怎样冲破呢?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用你的想象力和直觉突破问题的框架,别被困在有限的知识来源中,打开另外的知识来源;将所有问题看作是灵魂馈赠的礼物,穿过它就获得成长;要相信你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的投射,去审问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合作,承认问题是自己的一部分,并对自己的问题百分之百负责;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寻求真理,开口问,问,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问出那些只有你的心和灵魂才能回答得上的问题。作者举的那些精彩的例子我就不详述了,感兴趣的自己去看书咯。
作者在本章的后面部还讲到了你在内省阶段会发现以前的很多行为并非源于爱,而是源于罪恶感。你会发现为了减轻罪恶感,你会抱着一种牺牲的心态,而牺牲自然会引起放纵,从而引发你对放纵者的愤恨或者仇恨,而会滋生罪恶感的依附情结往往是人们自我牺牲的动机。所以要跳出这般恶性循环,你需从牺牲的动机——依附情结——入手,下定决心做自己,彻底打破你为自己塑造的形象。
在内省阶段,你看到的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此时外界或者你的伴侣就是你的镜像。所以,你唯有接受自己的黑暗面,才会停止对外界的攻击,只有接受了你心中那个你所拒绝、厌恶以及压抑的“阴影人物”后,你才会更爱自己,更爱你的伴侣。
在内省之后你还会有无尽的怀疑,尤其是在面临重大的转折点的时候,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大。作者认为,所有的怀疑其实也都是对自己的怀疑。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爱,所以一定会失败。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我,“大我”和“小我”,“大我 ”选择“重要的事”,选择为爱牺牲;“小我”选择“个人的事物”,选择死守立场不妥协,怀疑则是源于你内心的那个“小我”对自身利益的考虑。此时,若能将这怀疑的心理与爱整合在一起,使它转变为明辨的态度,然后你会自觉地选择爱,选择生命。
第五、六章,启示及新的起点。
最后两章算是对本书的升华,以“爱”为中心的升华。作者主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爱去引导生命中的每一天,去感受,去表达。
最后摘抄作者在书末的小诗的最后几句,以飨有心的读者。
“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如此,美好的事自然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