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微信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兴起的。刚开始有微信的时候,我和大部分同学一样,都还用着QQ。那时候我觉得微信和QQ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还没等我弄明白怎么回事,微信已经 “润物细无声” 般的占据了大半市场。到了大三,身边的同学、朋友都转战到微信,我也只好逐渐使用微信作为主要聊天工具。
02
如果没记错,最开始微信只是实时聊天的工具,朋友圈的功能是慢慢加上去的。一开始朋友圈里只可以发带图片的状态,连单纯发文字状态都只是测试功能。在没有微信以前,基本上有什么想发的状态都是放在QQ空间上发一条说说,甚至有段时间还蛮迷恋人人网,因为上面可以看到很多认识但不熟悉,见面相视一笑而后相忘于江湖的同学,看他们过着怎样的日常。后来大家都陆续用了微信,那索性也就把想要发在QQ空间、人人网上的状态搬到了朋友圈。
03
我觉得无论是发朋友圈也好,还是更早的QQ空间,或者在其他的社交媒体上发布状态,都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上了一堂有意义的课,去了一个好玩的地方,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遇见一个相见恨晚的人,我都喜欢在朋友圈记录一下,也让不在我身边的小伙伴知道我的近况。
转战微信没多久,我就成了小范围内的朋友圈小能手,我总能把一件小事写成一个段子,很多条朋友圈都好像是一篇小作文,记录着我的生活日常。很多朋友因为我朋友圈里逗逼的表现、诙谐的语言,认识不一样的我。甚至有时两三天不发朋友圈,就会有比较亲近的朋友主动问我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说几天不看我发的朋友圈总感觉少了点乐趣。
朋友圈也不仅仅维系了和以往认识的朋友的关系,而且也让我组织了真正的朋友圈。别误会,我说的可不是微信摇一摇(哈哈哈)。大四的时候,因为准备申请境外的学校读硕士,所以通过贴吧认识了一些同样要申请的外校同学。对于这些人,我们彼此没有见过,只透过屏幕彼此交换着信息,互相鼓励。熟了之后,大家纷纷加了微信,透过朋友圈,看到其他城市、其他学校的生活,现实生活中不在一起的人逐渐了解,这是一个奇妙的体验。那时候有两三个平时聊的来的小伙伴,我们彼此约定即使最后不去申请的那所大学,也一定要找个机会见一面。后来我们确实都没有去上学,不过工作以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一个妹子在长沙见了面,以往在朋友圈里那些互动促使我们选了共同热爱的美食,彼此感觉好像已经认识了很久。
04
最开始工作的时候,在一家国际性的度假村,里面的同事有一半都是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其中也包括我的直属上司。因为外国人和中国的脑回路不太一样,我经常和老板 “对着干”。不过不管工作上我们有什么不同的意见,私底下还算是蛮好的朋友,他作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还是经常需要我帮忙的,所以也偶尔 “讨好” 我。我常常在朋友圈吐槽老板的做事风格,反正他又看不懂中文,偶尔也用英文发些感谢老板的话,半是故意半是真心的给他看。我的其他朋友戏称每天都到朋友圈刷 “我和老板相爱想杀的日常” 。直到后来老板回复了我中文的状态,我才发现,他可能把我的朋友圈都放到谷歌先翻译了一下(囧)。
05
大概是从快毕业的时候,我开始热衷旅行和摄影。虽然没有太专业的设备,但凭借着合理的构图、自然的色调,我的照片受到了朋友圈小伙伴们的喜欢和认同。有段时间,走在路上我都喜欢到处看看有哪些东西可以构成一幅好作品,有时候发到朋友圈以后也会很频繁的查看那个小红点有没有变成数字,点开来看朋友的点赞和评论。
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有和我类似的阶段,发过一条朋友圈之后,频繁的看手机,看到点赞就很欣喜。我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或许有些人觉得虚荣,有些人觉得是在炫耀,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人记录和分享生活,偶尔发现生活的美和乐趣,并且希望得到认同也是人的天性,就像小朋友喜欢被老师表扬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06
昨晚下班,关系非常熟的朋友跟我聊天,突然就说起来我最近朋友圈有点消停。其实她不说我也已经意识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频繁的发朋友圈了。我先是打趣地回复她说,因为以前的同事很多都是外国人,我想吐槽一下他们也看不懂,现在同事都能看懂中文,无法吐槽了。
但其实我知道,跟这个没多大关系。我不发朋友圈了,是因为...
07
朋友圈是一种强关系的社交工具,因为微信里的好友基本上都是相互认识,甚至比较熟悉的朋友。上学的时候,朋友圈里的好友大多是同学,但是随着走向社会,以及微信功能的不断开发,有越来越多的好友是因为工作上的原因,甚至一些推广活动添加的。朋友圈里的 “朋友” 变得不那么纯粹了。
之前在学校的时候,总是有一大堆无聊的理论课,有时候会带着其他学科的书或者小说去看,有时候只带着手机也能刷上一节课。最开始在度假村工作的时候,工作时间很不固定,每天除了许多琐碎的事情之外,还会碰到许多突发事件,生活状态总是不那么固定。到了现在,恢复了在办公楼里朝九晚六的工作,下班以后按部就班的煮饭、看电影、学习、读书、写作、洗漱、睡觉,每天的时间可以被精确的掌控。我突然发现,即使没有那么多无聊的选修课,没有那么多琐事和突发事件,一天的时间也可以被安排的满满的,每个时间段都有要做的事情。当生活被需要完成的事情一项一项的填满,你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空闲的时间去精心的炮制一条朋友圈状态。
刚刚毕业,包括最初工作的那段时间,一直都充满了迷茫。常常不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常常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并不正确。由于这些不安的情绪,也曾发过很多条朋友圈,阐述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内心的困惑,像是在自言自语的抒发,也像是在寻求朋友的安慰。后来在工作和生活的路上,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式,明确了自己要走的路,变得坦然、从容、强大,也自然而然没有那么多无关痛痒的感慨。
正如我前面说过的,发朋友圈对我而言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我没怎么发过自拍,也从来没利用朋友圈做过什么产品的宣传,它不是一个炫耀或者赚钱的工具,在我心里它还是那个用来和朋友联络的社交圈。不怎么发朋友圈以后,我自己想过一个问题:是我忙的没时间去记录生活了?还是我失去了记录生活的兴趣?
后来我发现其实正好相反,我转变了一种更认真的方式来记录生活。朋友圈是碎片化时代的产物,但是一些生活带给你真正的思考是没办法用它完整的表达的,于是我开始写作。我从来没想过成为一位作家,也没想过通过写出来的东西获得很多经济上的回馈,我的写作只是记录我的生活和我的思考。有时候看了一本书,我会写一篇书评;有时候去了一个地方度假,我会写一篇游记;有时候工作上碰到一些问题,我也会写一些总结性的文章;甚至一些琐事带给我的思考,我也用比较完整的文章表达出来。我意识到,在碎片化的时代,更需要一些深刻的、完整的表达。
不可否认的,我曾经一度痴迷于好友在我的朋友圈状态下点赞,这种心理其实蛮复杂,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我想更多的是因为自己一度认为怀才不遇,渴望得到一些形式上的认可。但是当我逐渐走出那个郁郁寡欢、不知所措的状态之后,我踏踏实实的工作和学习,我并不需要发到朋友圈让别人知道我做了些什么,并不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昨天还跟朋友谈到,毕业之后认识的人更多,但实际相处的圈子反而更小了。朋友圈里也是一样,添加的好友多了,但是实际上能打开聊天框说话的人却少了。原本我就只是想让那些关系很好但是分隔两地的朋友知道我的近况,但如果大多数朋友圈里的好友变成只是默默躺在好友列表里的一个名字,那么发到朋友圈又有什么意义?我跟朋友说,真有些心事的时候,我会单独发消息跟一个具体的朋友倾诉,但是不会再发到朋友圈了。在一些重要的事情上面,我需要一个了解我的性格、熟悉我的生活的朋友,为我提供一些真正有用的建议或者鼓励,而不是平时从不聊天的人一句随意的回复。
当我还是一个单身狗的时候,每次到了节日总会习惯性的感慨一下单身狗的无奈。后来谈了恋爱,和男朋友一起生活也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两个人总有很多话可以聊,也占据了我几乎所有空闲的时间。我并不是很反感有些人在朋友圈撒狗粮,发什么内容是每个人的自由,有人喜欢发,也有人喜欢看,相得益彰,与旁人无关。不过我还蛮少在朋友圈记录两个人的生活,他做了令我感动的事、说了令我感动的话,我记在心里,偶尔也记在日记里;他做了让我生气的事,我跟他敞开心扉,坦诚相待,解除误会。两个人之间,包括家庭里面的一些事情私人性很强,没必要发在朋友圈里,将自己的生活毫无保留的让他人观赏评论。
08
算下来从大学开始用朋友圈到现在大概有三四年的时间了,可以说朋友圈见证了我人生中最关键的这几年的所有悲欢。我保留着所有的状态,也曾经一度想把朋友圈的内容转移到DAY ONE,做成日记,但是工程量很大,没有坚持。我现在已经不怎么发朋友圈了,但是我很感谢朋友圈,让我有一个可以自由抒发心情的地方,让我可以通过它维系和朋友的关系。
朋友圈,谢谢你陪我成长,但是我们终有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