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们怎样生活”以后最重要的感触就是德国人战后的生活状态深深受到战争影响,比如节俭,自给自足,节能意识,忧患意识。战后国家的本土意识普遍比较强烈。日本人和韩国人也有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他们更喜欢购买本地的食物家电同时也更喜欢去本地的企业中工作。比如韩国人基本拒绝进口牛肉,日本人喜欢去日本集团,而德国人宁可多花一点点钱也要买德国生产的食物。这种强烈的“去国际化”世纪是一种防治民粹主义滋生的好方法。放眼美国英国,上层精英文化在大力地鼓吹国际化的好处,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移出,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导致本地就业率一降再降,即使是国内的农业工业服务业也在被更加高效的机器(人)取代。精英们在获得国际化好处的同时,底层人民却是更多地承受了国际化带来的问题。相反,在德国,本土化意识或者叫做反全球化意识让这种全球化的浪潮来得平静了许多,加之卓越的社会保障机制,普罗大众在民粹主义上并没有特别的偏好。与此同时,根植于德国人心中的“战争进化论”让一部分人更加坚定于优胜劣汰的社会模式,而不是将社会中财富不均的现象归罪于全球化等外因。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德国人会自己做家具,希望自己做的东西可以流传下去。这一点在德国的工业中的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德国的家电特别耐用,工程师们都在致力于将自己生产的东西流传得越久越好。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则更致力于推陈出新。日本的车质量并不会特别好,这样当车快要报废时,你就可以买一辆他们刚刚好推出的新系列了。美国的手机可能质量很好,但是也会不断地升级让你忍不住去购买新的产品,即使,旧的那个性能好特别良好。德国人在家电汽车行业在现在的消费趋势中显得又几分“笨拙”与缺乏创新(个人观点),但是这种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却会在未来能源开始变得昂贵时变得更加重要。
最后一点,就是德国人每天也在看电视。说起这个,我开始觉得电视是20世纪以来的一项神奇创造。差不多世界角落的每一户人家都以饭后看电视作为一种常态,就如同现在中国人在路上刷微博朋友圈一样常见。随着电视的普及,我们的广告、媒体、电影、电视剧等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行业应运而生,又有一些行业失去了契机。同样的,一些企业在变化中顺势而为,还有一些企业被淹没在了大潮之中。如果说电视是20世纪的风口,那么未来的风口是否会随着手机的普及相伴而生呢?抑或是伴随着电脑而生的云端大数据?或者是随互联网而来的社交娱乐消费新模式?未来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不变的是自己要终身学习,永远站在风口上。
我们怎样生活 - 德国人的生活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事先我觉得我们所要确定第一点就是你此时此刻要有一颗强烈要求改变的心。这是你做出一切改变的基本源泉。你决意不满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