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要学党史?
2021年2月20日上午,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全党全国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学习历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才能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这门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2) 怎样学习党史?
怎么学党史?横看成岭侧成峰,我认为有很多角度。比如,人物的角度、歌曲的角度、诗词的角度、理论的角度、信仰的角度、精神的角度、画作的角度、文献的角度、语录的角度等等,每一个角度都有无数的报刊书籍。
在此,想从诗词的角度谈谈党史。
我们党的一百年留给我们很多很多红色诗词。不管是“我的自白书”还是“砍头不要紧”,不管是“大雪压青松”,还是“旌旗十万斩阎罗”,不管是“孩儿立志出乡关”还是“百姓谁不爱好官”,背后都是历史,都是记录,都是故事,都是见证。
比如说,毛主席在1925年的时候写过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192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只看字面,我们能感觉到什么?潇洒少年,意气奋发,指点江山,豪情满怀。其实,字里行间还能看到追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话才是重点,于是,我从历史中追寻答案。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深秋——“独立寒秋”。当年发生了什么事?查阅资料发现,很多事儿。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1925年8月,廖仲恺被刺。两位都是国民党元老,也都是力主国共合作的领袖人物。时间往前拨一年,情况还不太一样。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李大钊、毛泽东等人成为了国民党的中央委员或候补委员。但是国民党右派对于共产党人的加盟一直有不同态度,其中就包括最近很火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面那位吴稚晖。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德高望重,国共合作的局面能稳住;但两位元老相继离世后,形势就在慢慢地发生变化。
同样是在1925年,中共四大上,毛泽东未能继续当选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局委员,8月份又遭湖南省长赵恒惕电令缉拿,此时的秋当然是“寒秋”。也是这一年,毛主席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对当时中国的各个阶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开篇就是直指要害的总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当时的国共合作已经越来越同床异梦。中国的大地上还是军阀林立,列强横行。谁来救中国?毛泽东不由得发出追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有没有答案?
有。
1936年2月,毛主席东渡黄河,踏雪行军,看到满目雪景,诗兴大发,写下了千古名篇——《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1936.2)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在这首词中就有答案。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这也正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答案。
自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实践中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逐渐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无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最终于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腐朽的国民政府的垮台。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写下了又一历史名篇: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1949.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一首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革命风暴席卷南京的磅礴气势,展示了我人民解放军取得的巨大胜利,也形象地表现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一个崭新的富有勃勃生机的新中国即将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这些浩如烟海的革命诗词中,还有两首词令我印象深刻。这两首词跨越38年时空,同人同地所作。它们就是《西江月·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1928)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1965)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西江月·井冈山》作于1928年,此时正处于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时期,而此时敌军也在不断向井冈山发起围剿。这首词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
1965年5月,毛主席时隔38年后再度登上了井冈山。从湖南转道江西,沿途风景皆变,在这个决定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重要地方,主席不禁感慨万千,留下了名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
毛主席再登井冈山时,刚刚成立的中国看似一片祥和,但实际上面临着重重危机。内部由于运动的冒进,中国经济严重后退,重要领导人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检讨,而正是这场检讨让党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的问题,党内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而在外部,苏联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对斯大林进行批判清洗。“苏联老大哥”的混乱,不仅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看到了机会,也使得我国国内思想陷入了混乱,爆发了一系列罢工、罢课运动,人民内部矛盾亟待解决。正是带着种种忧虑,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井冈山,回到了这片红色的沃土上,开始重新思考中国建设的核心问题。
(3) 从党史中学到了什么?
1. 思想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2. 自信的力量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在和平建设时与时俱进, 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使积贫积弱的中国摆脱贫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了不起的发展奇迹。
3. 精神的力量
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不同精神支撑着我们奋勇前行,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以及在去年疫情期间广大医务工作者所展现出来的抗疫精神和2021年2月20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所总结出来的脱贫攻坚精神,它们,是我们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成功密码,也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宝贵财富。
4. 奋斗的力量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时代的华章,总是在不懈奋斗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为了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党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最后,作为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就是我们给党的一百周年华诞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