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晓英
上周买了日本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我一口气读完,真的是一本关于整理的经典之作。
它不光清晰明了地介绍了整理的具体实施步骤,更是把整理的真谛也是整理的终极目标,传递给你,那就是在清爽的环境里,被喜欢的事物包围,过幸福的人生。
当今整理收纳已成课题,断舍离已成时尚,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给人印象深刻的有这么三点:
首先,一次整理成功,将不再反弹。终结了乱了整,整了乱的死循环。
其次,整理只有两件事重要。一是决定去留,一是确定位置。
第三,就是以“心动”这样的看似模糊的标准来整理,却真正实践了人本主义。
整理,并非单纯地东西放哪里的问题,所有的整理收纳,都会有扔的环节。
我从扔扔扔的背后体悟到了连接、感恩、爱!
无论是要丢弃的东西,还是要保留的东西,都与它建立一个连接。
穿过的或没穿过的衣服,拿到手上感受一下是否有心动的感觉,这是一种连接,衣服有“被看到”,如果决定舍,那就感恩它,在看到它想买的那一瞬间,它已经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如果决定留,那就感恩它,依然在未来的时光里,陪你。
在这个过程中,衣服不再只是挂在衣架或堆在角落里,没有存在感,变成面目模糊的“死物”。
我们与衣服的连接,让衣服也成为充满灵性的物品,感恩它曾给予的,感恩它即将给予的,这样居室中会有一种舒服的气场,我们与物品之间亦有了爱的能量的流动。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被看到的不只是衣服,还有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真正在意的感受到底是什么。
在实践中,我体验到了与物品之间的连接,更可贵的是,体验到了与自己的连接。
整理的过程中,困难的不是按照流程操作丢弃、收纳,而是找心动的感觉。
你到底有多久了,没有怦然心动的感觉了?
感觉迟钝,生活枯燥,流程般的日子像生产线一样。
我的整理工作还在继续。
我发现我无法义无反顾地丢弃东西,那些没有心动感觉的物品,似乎仍然在起着填补心里某个空洞的作用,丢,让我没有安全感。
我对怦然心动如此地疏离,这样的操作,就像一个警钟一样,提醒着我,我已经麻木很久了。
重拾怦然心动的感觉,就是在找回热爱生活的感觉。
物品各归其位,清清爽爽,也是对人生有充分的掌控感的缩影啊!
这样的课题,就是在整理自己的心,在整理自己的人生啊!
我为什么在这一段时间里选择麻木?这是在保护自己啊。
我可以暂时逃避面对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情时,那种无力和绝望的感受。
逃避也好,麻木也好,终归只是一时,我现在选择面对。
在《带着爸爸去留学》里,黄小栋无法掌控自己的身世,也无力挽留爸爸的时候,选择穿连帽衫,缩在帽子里失语。
允许自己暂时地逃避,接纳自己的脆弱和无力感,对自己有一点慈悲,耐心等待自己穿越人生的种种困境。
人到中年,常常会有无力感。
少时,会有一种只要我努力,就会实现的真实的幻觉。
当然这时候有很多人,也包括我,并没有拼尽全力。因为会觉得时间似乎是无限供给你的,还有就是一种比较拙劣的自我保护,会因为恐惧即使用力也不行的绝望,从而选择留给自己永远虚妄的希望。
不说生理年龄,只说自我感觉,大家会觉得自己在人生哪个阶段?
我在很长的阶段都是自我感觉是十几岁的少年,这样,就会保有一个永远有可能实现梦想的感觉。
记得爸爸去世前不久,戏谑地说我是一个十二三的孩子,现在想来,爸爸是了解自己的小女儿的。而我直到他去世,都无法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向自己的爸爸倾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我只想要得到爸爸的认同和赞赏,就像过年前全家人包饺子,得到一句“擀皮好”的夸奖一样。
整理,我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无知无畏阶段
感觉不到整洁还是混乱,关于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是没有概念的,因无知而无畏,没有纠结和痛苦,听起来不错,实则是混沌无明的。
第二个阶段:勤能补拙阶段
意识到了,以为勤快点就能整洁舒适些,真实的情况是,很难做到想象中的勤快,所以这一阶段很焦虑。
第三个阶段:极致技巧阶段
这一阶段,忽然发现一些技巧,可以事半功倍,所以看了不少书,学习技能。
第四个阶段:整理修心阶段
最后发现,再多的技能终归都是“术”,没有清明笃定的心,所处的环境就总是整理不好。
这样的阶段,我想,不光是在整理方面,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就像《向往的生活》中黄磊常常说的那样,生命真是奇妙。
当我处在人生的低谷,处在用迟钝和麻木保护自己的阶段时,冥冥之中,会有一种力量来帮助我,唤醒我生命的热情。
我只是希望家居环境更整洁舒适一些,而去读整理方面的书籍,但却促使我开始整理自己的心境,从而敢于面对自己的无力和迷茫,去尝试着接纳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