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乘胜追击,围攻邯郸。赵王闻讯,心生忧虑,恐都城有恙,于是派大臣苏代携重金前往秦国贿赂秦国宰相范睢。
苏代用其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范睢,为其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局势,让范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最终,在金钱和言语的双重攻势下,范睢成功被说服。
于是,范睢劝说秦王为了国家长远利益,暂时放下对邯郸的攻打,转而接受韩赵两国的割地求和。
秦王最终采纳了范睢的建议,与韩赵两国达成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座城池,正月休战的承诺。
然,当赵孝成王返回赵国后,关于割地求和一事,国内意见严重分歧,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求和派和主战派,且两种派别的观点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路。
求和派认为,割地求和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保存国家实力,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实力恢复赢得时间。这种策略强调妥协和退让,以换取和平与稳定。
而主战派则认为,割地给秦国不仅意味着领土丧失,更可能引发秦国的进一步侵略和压迫。不如把这些土地献给齐国,与齐国联盟,共同对抗秦国。
同时,又可向各国昭示赵国在抵抗秦国方面的决心和能力,从而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和联盟。
最终,赵王采纳了虞卿的建议,决定不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但为了应对可能来自秦国的报复性战争,赵国总结长平之战的经验与教训,开始积极备战,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新的挑战。
此外,为了寻求外部的支持和帮助,赵国加强了与其它国家的联盟和外交关系。
赵孝成王派虞卿东见齐王建,用六城为礼,共同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又与魏订立了盟约。
同时,又将赵国灵丘之地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以此拉拢楚国,并极力交好韩燕两国,重视发展和改善与他们的关系。
另外,经长平之战后,赵王深感痛楚,但他并未沉溺于悲痛之中,而是痛定思痛,开始勤于政事。
于是赵国上下君臣一心,大力发展生产,积蓄国力,重整军备,为全力抗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那么,在赵国为对付秦国积极备战的同时,秦国方面又在做些什么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