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了几天,原谅我最近在为双11忙碌着(画圈圈。。。)
(本篇重点依旧是看图!看图!看图!)
从终极问题出发 以人生最高目标作为第一原则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他所说的“最高目标”,是指从整个人生来看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目标,这个目标反映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那个“巴拿马”。
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的选择。
方法:
如果现阶段,你确实不知道你的最高目标是什么。尝试回想最近的一周,你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
然后,你可以再回忆一下,你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以及完成之后你内心的感受。然后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件事对你如此重要,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它让你感受到了难得的愉悦,还是因为内心的充盈,或者是一种平静,还是难以自抑的激动?这些最有意义的事带来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内心深处所追求的东西,由此你可以去思考,以什么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可以让你长期地、持续地获得这种感觉。
逃离隐含假设的牢笼 发现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选项
我们是如何走入两难困境的?
从当前处境、理想目标和内心状态三个方面来分析问题(哈,现状、期待、情绪),找到隐含假设。
方法: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第一个“赛道假设”。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的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
第二个“低关联假设”。人生的种种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
第三个“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
第四个“零和博弈”。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第一个框架是“目标悬置”。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不是放弃,只是悬置。举例:AB目标间的切换。
第二个框架是“能力嫁接”。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
第三个框架是“特性改造”。
a.“改造”工作,包括挑战你的时间分配,优化你的工具,改善你与同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上级的想法和思路。
b.“改造”爱好,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
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 校正选择,做出建设性的改变
克服天性中的选择弱势 选择太多怎么办?
其中一个基本方法就是“精细化(elaborate)思考”,也就是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维度分析法: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对于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意味特别强的情况或者复杂度过高、牵涉面过广的情况以婚恋拇指法则——“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流畅”作判断,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在东方文化下,“身份”成为我们头脑中的一个框框,限定、阻碍了我们的思考。
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内职业生涯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它是连续发展着的,绵延在人的一生之中。
外职业生涯包括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会受外部机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
人的许多选择往往是在外职业生涯层面发生的,当我们准备做出这类选择时,可能会因为害怕选错而患得患失,却没有意识到,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而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 【印象最深的3个观点】
1、 四个格局的概念
2、怎么更好地做选择?以终为始!
3、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赛道假设;低关联假设;僵固型心智;零和博弈
> 【2个课程提及的定律】
1、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
2、“规则遵循理论”理论认为,人们在作出一个决定时,往往是基于自己的身份,并依循自己身份所应遵守的规则来进行判断,这种做法使个体的行为与周围的社会情境可以更好地适应,所以称为“适当性逻辑”。
> 【金字塔结构构建中的迷茫】
将书本中的大标题作为主要观点来划分,章节中的故事部分,作为事实依据同时也作为引言,但我没放到上图的构架中去。。。要不要放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