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书中,一直倡导听课教师要站在授课教师的角度,去体现自我发展的观课议课,而不是专去挑刺。因此,书中提出要对授课教师尊重,并且要关心授课教师。
1、让教师愿意“听”
评价一次教研活动是否有效率,不是看参与者说了什么,而是看参与者听了什么,带走了什么,会在实践中改变什么。观看者的意见算不算数,首先取决于被观察者愿不愿意听。美国神经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认为,人类的前脑分为三个各自具有主观性、智能、空间与时间感的脑区,这三个脑区是人类不同进化阶段的产物,它们分别是:第一爬虫脑复合区,它是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所共有的,主要负责人的典型的本能行为(比如,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危险)。第二,古哺乳动物脑,负责处理人的心情和情绪反应。第三,新哺乳动物脑,它由大脑新皮质组成,负责控制所有高级、有序的抽象逻辑思维,只有高等哺乳动物才有。人类进化的历史,决定了人脑的应对模式。首先关注生存,比如是否安全;然后关注情感,比如我喜不喜欢;最后才是运用理性,比如是否合理。基于这一研究成果,为了让我们说过的话不白说,议课时的交流首先要需要关注被观察者的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并为其提供正直有价值的帮助。
2、生存安全上要体谅彼此。
3、情感态度,观课议课主张参与者要“同在共行”。提倡“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以仁心说”,强调爱与关怀,参与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满怀仁爱与关怀,要学会爱、善与爱,注意同理共情,关注他人的特殊条件。所谓“以学心听”,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参与者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学习者心态,主动倾听对方,学习了解对方,持之以恒地探索学习,不断取得专业成长。“以公心辨”意味着讨论的目的不是争辩,不是赢得自己的面子,而是通过对教学现象与问题的客观思考与辨析,促进参与者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教育理论的完善与教育实践的改进。
观课议课时的对话交流,要尽可能做到《论语》中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是不要妄自揣度眼见的课堂现象,分清现象和问题,不轻易做判断和评价;“毋必”是不绝对肯定或否定。要看到各教学因素之间关联的复杂性以及其中因果关系的多种可能性;“毋故”是不固执,要看到发展变化,要看到教学的历时性和延续性;“毋我”是不要以自己和小团队的利益为依据,要学会向真理“投降”,尊重客观事实,服从教学真理。
4、贡献的意见要真实有价值。
想要贡献的意见真实有价值,我们就要真正“读懂”课堂。观课不仅要“观”,即运用多种感官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工具,有效的收集真实可靠的课堂信息,而且要“察”,即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观察需要全身心投入。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礼也。”以目观物,见到的是物之行;以心观物,见到的是物之情;以理观物,见到的是物之性。真正的“观”,不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要用心灵体验和感悟,用头脑思考和判断。
观察,意味着研究。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说,要认识一个人,不仅要看到他的作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够更真切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观察对象。课堂观察要“察”课堂上的事实,要“察”因果,要“察”现象背后的东西,从中获得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察”是询问,“察”是观察“察”是推论和判断,“察”是尽可能“读懂”和“读透”课堂。日本教育家佐藤学曾要求:“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观察不仅要“读懂”课堂,更要创造课堂。“读懂”他人的课堂要“入乎其内”,不仅要“读懂”教与学的关联,而且要“读”懂教学行为背后的理据、伦理追求、思维决策方式,同时还要用一双慧眼发现最有讨论价值的现象,以备交流讨论。而创造课堂要“出乎其外”,超越自己,思考教学的各种可能性,贡献自己具有实践可行性的教学方案和策略,而不是对别人的教学指手画脚。
这就是教师在观课议课时,要有自己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