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不仅具有和他人沟通的作用,而且还会成为伤害他人的武器。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MAX教练发问创造改变的课程,彻底让学习者感受到了发问的力量,通过目标、模式、情绪、需求、价值观、新年、我是谁、结晶等八个方面,列举了改变逻辑的30个问题,带领老师们感受教练式对话的魔力。乔哈里之窗,开阔了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的视角,受益匪浅。智者老人的的一个问题的故事,仅仅一句除了这样,还能怎样呢?就引发了神奇的变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发问真的如此神奇吗?在小组对话的过程中,案主们分享自己遇到的挑战和困惑,其他教师扮演教练,认真聆听,然后进行轮流发问,每一次的发问,老师们都带着觉察的力量,层层深入,拨云见雾,给案主带去了思考和启发,同时也给案主赋能。U1组的郅慧老师说:“发问让自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把问题的结打开了。”U5组的宋淦老师说:“这样的练习,犹如带我们穿越黑暗,来到山顶,迎接光明。”多么神奇的力量啊,在润物无声的自然状态下,困惑和障碍已经不是阻碍前行的绊脚石,改变悄然发生,能量得到激发,信念重新树立。
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只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教育才会自然发生。在现实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却很难保持和谐,享受良好的亲子关系带来的幸福。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孩子的,也没有一个父母不是为孩子全力以赴的,为什么孩子却反而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甚至抗拒父母的教育,抵触情绪十分严重。这样的亲子关系,又怎么可能让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反而把教育变成了伤害,看到网络上经常报道的家庭教育的悲剧,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真的爱孩子吗?我们和孩子好好说话了吗?究其原因,我觉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倾向。
一,听得少,说得多。父母会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一切都得遵循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话就是圣旨,孩子必须听从,没有说话的权利,如有违抗,就会给孩子扣上不听话、叛逆的帽子,还会认为孩子不懂礼貌,不懂规矩。即使孩子长大了,有了发言权,父母也很少用心去听,有的时候孩子还没张嘴,话就被父母挡了回去。可以说,像朋友一样倾听孩子说话的父母,真的很少。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喋喋不休,充当的既是发言者,也是判定者,孩子只能听,只能服从。听着听着,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被限制,孩子们就变成了没有出息的乖孩子。
二、问的少,吼的多。托尼.斯托茨福斯说:“如果采用发问方式,双方就变得像普通朋友一样,彼此尊重对方的看法,从而使得教练对象从心理上获得同等的尊重和认同。”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教练,孩子就是父母的教练对象,需要被引导、被尊重、被信任、被赋能。蒙台梭利曾说:“教育不应该仍重在传授知识,而应另辟蹊径,去释放人类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有着独特的生命特质,焕发出独一无二的光彩。但在父母眼里,分数的高低就是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准,为了辅导孩子的学习,抓狂的家长不在少数,疫情期间就暴露了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时的种种惨状。不谈学习,孩子都很可爱,但是一谈到学习,孩子就成了怪胎。因此,在问题前面,有的父母会选择自动反应,拿出经常使用的杀手锏,用吼叫加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专制,解决孩子身上的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多么想面前的父母像朋友一样,蹲下身子,好好对话。但是,能够静下心,放低声音,用心聆听孩子,再用发问的方式,去启发孩子的思考,保护孩子的自尊感,挖掘孩子的内在动力的父母有多少呢?孩子天生就具有学习的能力,作为父母,是保护和激发这种能力得到发展,而不是用自己错误的教养方式,扼杀了孩子先天就有的能力。
发问的力量,犹如春风拂地,不见多用力,却让大地万物充满生机。发问可以激发内在沉睡的巨人,创造无限可能,实现人生目标。为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父母应该成为教练,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也应该成为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