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为年少时,若有若无地给自己灌输过:不理世事,漠不关心这样的人生理念,也许是年纪轻轻就满腹心思,也许是小说荼毒。
因为这样的理念,吃了很多亏,失去了很多朋友,失去了几个亲人,甚至失去了自己,在重建自己的过程,承受的不弱于武功里边的洗筋伐髓。
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而是能【判断与选择】。
真正的知识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能运用它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决实际问题。在个人成长领域,没有最优、最确定、最权威的认知体系,只有最适合我们自己当前状态的认知体系。知识带来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必然包含【有效的知识】。
「有效的知识」,是能帮助我们判断、选择、行动、改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像我这样的初学者迫切希望拥有自己的认知体系,是因为自己手中只有碎片化信息,难以整合以应对复杂。在面对不确定的世界时经常不知所措,就像一个迷路的人,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或是怎么做才是最好的。这个做人做事最起码的判断力和决策力都没有,都需要旁人推波助澜,可见前半生活得多糟糕。
在阅读时,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书读完之后,我会合上书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
知道触动我的点,或许是对我有用,或许对我有所启发,也或许是感同身受。但是这些知识可能与自己的认知和需求贴合得并不紧密,学了也用不起来。
这个时候需要运用感性力量,却总能帮我们发现自己真正适合的部分。
因为那些能够触动我们的地方,就是与自身真正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地方。
抓住它们就可以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高效学习,快速提升。
通过留意每天那件最触动自己的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越细微越好。一个触动点若是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或流水反思的人。
就像是最近我在弄的视频号互赞一样,起因也只是腰疼不能久坐,所以想出互赞互关视频号,目的是推广,还是消遣时间,让自己看起来是在忙碌的状态,还是因为同行们出色的业绩诱发自己又去搞这些活动。
思来想去,我就很能发现自己的特色,我做事是以个人喜好为主,他人驱动为辅,今天一番思考,也算是有了收获。
根深蒂固的原因是,个人定位不清,对自己所处的境地不明,有一点逃避的想法,不然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会没有目的。
当自己定位清晰明确,那么,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很清晰明了,目的明确,导向也很明确,自然而然,事半功倍的效果终究会出现的。
面对生活和信息的滚滚洪流,触动,真是一个最好的筛选器!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把它重新解释出来,这会逼迫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知识、道理、事情说清楚,让外行人也能听懂,那么这个知识十有八九就能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所以经常输出的人往往成长很快,因为他总是在不断地连接新旧知识。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地提取出来,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我们常忽略自己头脑中冒出来的想法。其实这些想法非常珍贵,它正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进行大量关联的机会。放过了这些机会,我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因为实践才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