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教师的挑战》,感觉就像一本厚厚的听课笔记,读起来有一点生涩;再读时觉得仿佛有点儿共鸣,搁置在床头,每晚入睡前翻看几页,渐渐被其吸引。
最喜欢的是里面那个“直言‘不懂’”的课堂,非常原生态的一节课,却发人深省。里面介绍了一个以边缘化儿童为中心展开的数学课堂教学。小林老师在一节课中通过一道例题理解“比例”的四种解法,一开始教学开展得非常顺利,没想到突然学困生健治发问了,他完全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讨论的解法。于是小林老师非常耐心地又请了一个同学解释,还是没有效果。如果在我们的日常课堂上,估计这时老师大多会说:“下课后,老师再单独和你解释好吗?”可是,小林老师没有这样处理,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健治后面的课堂学习效率为0,。他又请了好几位同学解释,同学们在一遍又一遍地解释中更多的人巩固了知识,增进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身为老师,在课堂上传递了这样的一种思想:不懂就问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无论何时提出疑问,老师和同学都愿意帮助你。
在以往教学中,我是一个心急的老师,总是希望能在一堂课内教会所有学生该学的知识,生怕落掉了一个知识点,浪费了一分钟。当我看到,小林老师确认健治弄明白知识点后,调侃的那句话“本来准备花3分钟,却花了20分钟”时,突然释然。是啊,一味地追求课堂效率,却忽视了一些后进生,孩子们只会越学越累,老师也会越教越累。
学会等待,学会倾听,真实地享受每一堂课。学生如此,老师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