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构思了三天,在中国人的文化和风俗里,“死”是一个特别忌讳的词,我记得小的时候,如果说出这个字,是要被大人严厉指责的。适逢三天清明假期,难得的可以提及“死”这件事情的机会,分享我人生中三次印象深刻的生命教育。
最近的一次,是在2018年3月30日下午,拉萨布达拉宫。我们的讲解是一位藏族姑娘,名叫格桑。在非常严格的参观时间内,她几乎一刻未停、尽心尽力地为我们讲述着每一个重要的看点和背后的文化宗教故事。讲解临近尾声的时候,她对我们说了这样一段话:“在西藏,我们每天都要想三次“死”,至少一天也要想一次,每当第二天睁开眼睛,我们还活着,就会无比的感恩和庆幸,就想着要多做善事,不要留有遗憾。我们进寺庙拜佛许愿的时候,一定是先求世界和平众生安康,最后才会轮到自己。藏民死后通常会选择天葬,这是最环保,也是最自然的方式。如果以后我死了,我也一定是天葬的。把平安和祝福送给每一位客人,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多做善事,扎西德勒!” 尽管我不是佛教徒,但在那一刻,我的内心是震撼的,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个地方的人能如此自然而平和地谈论“死”,而且还把这件事情变为生活中的仪式。看着布达拉宫外转经的信徒和大昭寺外不停磕着长头的人群,我很好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和力量?翻开买了很久却一直没有读完的《西藏生死书》,“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也许我们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我们相信自己有一个独立的、特殊的、个别的身份,但如果我们勇于面对它,就会发现这个身份是由一连串永无止境的元素支撑起来的:我们的姓名,我们的传记,我们的伙伴、家人、房子、工作、朋友、信用卡……我们的安全感就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当这些完全被拿走的时候,我们还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吗?”对死亡的观想促使我们去思考和寻找生命的价值,“你做了哪些事,足以证明你并未虚度人生?” 人的欲望和恐惧是如此的多,而死亡就像一个休止符一样,迫使我们回望反思,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排序,而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印象最深的一次生命教育发生在2017年的12月。我的亲舅舅因为罹患肺癌,在治疗了六个月以后,离开了我们。对于年富力强的中年人来说,自己的死亡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而上有老下有小却让我们要面对新鲜生命的蓬勃生长和上一辈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甚至故去。这真是鲜明的对比!对于亲友的故去,我觉得更加难以接受的是情感上的不舍。这次我完整地见证了一个人生命的“倒计时”,从诊断到积极治疗,从希望到急转直下,从无助到坦然面对,我还清楚地记得医生善意地告知家属还有10天左右时间,家庭微信群的一片震惊。当天我就冲到医院去探望,当我走到病房楼下的时候,双腿发软心理铺垫了足足有十分钟才鼓起勇气上楼,出乎意料的是舅舅精神状态特别好。他特别平静和清醒地邀请至亲的家人和好友前来告别,并且对自己的后事细节一一交待,一时间我甚至怀疑是不是医生的诊断有误。在接下来的一周,亲朋好友从各地纷纷赶来告别,他也都能一一认出。在见完最后一批亲人的当晚,他陷入昏迷,次日凌晨,安然离世,没有遗憾。追悼会正好是一个周日,方便大家给他送行,我觉得冥冥之中他已经做了最完满的安排。追悼会上家属致辞时,堂哥说,“爸爸没有死,他只是和病魔斗争累了,到另一个地方去休息了,我永远都会记得我慈爱的父亲……” 那段时间,我去看了两次《寻梦环游记》,分别在他去世前后,在电影院痛快地哭完,又恢复平静。我很感谢并且相信电影里呈现的另一个世界,亲人只是去了另一个地方,每年我们都可以通过纪念的方式和他们重逢,共叙天伦,而链接的方式就是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和我们共同的回忆。今年清明全家参加追思礼拜的时候,阿姨就回忆,当年你外婆也是来这里做礼拜,你妈妈还扮演过小天使呢!在同样的空间,不同的时间交错重逢,那一刻我相信我们的心是在一起的!用亲人们喜欢的方式和他们相聚,没有悲伤,只有美好的回忆和温暖的亲情,我们在不同的空间各自安好,对望微笑…[爱心]
还有一次终身难忘的生命教育,是几年前我体验自己的死亡。当时,气氛很安静很庄严,我拿到了一张空白的墓志铭,我需要为自己写下一段话。“盖棺定论”那一刻,突然有一种“我能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的强烈愿望,生命似乎不该只是为了给自己挣得理想的生活,而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对于他人的帮助,是对于爱的传递。当我躺在白色的毛巾上,去体会那种从孤独害怕到安宁慈悲的心境转变,有什么事情能让我们获得持续的满足和快乐,就是追寻并找到自己的使命,并且看到这种积极的能量在不断汇聚起来,这样即使离开也是无憾的。
这就是我体验过的三次生命教育,“死”在我的眼中不再可怕,反而有了珍贵的意义,死亡不是一个结束,反而时时提醒我们追问真正的人生目标,调整浮躁的思绪,这种内省能带给我们更大更深层的能量,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谨以此文,纪念我逝去的亲友,谢谢你们,教会了我更认真地活。
作者介绍:
Lily能妈,家有6岁男娃一枚,10年知名外企人力资源管理经验,2年阶段性全职,3年创业、自由职业经验,探索和践行女性不同生涯阶段的多元角色整合与发展。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OH卡执行师,在生涯规划中整合心理咨询、OH卡潜意识探索,支持来询者开启人生的多元可能。作为大学生职业发展项目公益导师、方得咨询公益咨询团成员,妈妈再出发平台发起人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生涯咨询经验。
咨询风格:亲和有洞察力,特别关注女性美好生涯规划。
如有职业规划咨询或培训需求,欢迎添加微信rumuchunfeng429
也欢迎到能妈客栈No.1@乌镇雅园和No.2@海边阿那亚做客!
践行:更快乐地工作,更幸福地生活,人生可以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