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软禁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拒绝了要他出走日本的劝告,坦然表示愿意赴死,说出了上面那段话。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在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的紧急时刻,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
康广仁,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之弟,清末维新派。被捕后,广仁在狱中"言笑自若,高歌声出金石",他对谭嗣同说:"今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我辈死,中国强矣。"
林旭,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末维新派人士。被捕入狱后,在狱中写给谭嗣同的一首诗——《狱中示复生》青蒲饮泣知何补,慷慨难酬国士思。欲为君歌千里草,本初健者莫轻言。9月28日,被杀害于宣武门外菜市口,时年才23岁。
杨深秀,山西闻喜人,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变法遭到失败后,他不顾个人安危,打算前往南苑,说服董福祥军反正,"动以忠义,俾救主上,反正,则新政大行"。可惜抓捕他的人已到,他从容就捕。在狱中,他高风亮节,激昂慷慨,于壁上留诗三首,以大义激励来者。杨深秀自担任御史以来,始终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在历史关头,为民族大义而献身。他深信:历史的前进步伐决不会为清廷反动势力所阻挡。他坚信:后继者一定会接踵而来。中华民族崇高的爱国主义牺牲精神,又一次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杨锐,四川绵竹人,晚清维新变法时期干将。1898年,张之洞推荐杨锐应征经济特科。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决心变法自强。继"明定国是"诏以后,光绪帝不断发出"行新政"的诏书,甚至一日数令,倾泻而下,决心变法维新。9月1日,杨锐在积极推行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的推荐下,受到光绪帝的召见,向光绪极言兴学、练兵、用人等救亡之策,光绪以其所言切实中肯,甚为满意。接着又召见了刘光第、谭嗣同、林旭三人。
刘光第,四川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人,维新变法时期重要人物。9月28日,未加审讯,慈禧就下即行处斩之命。刘光第提出强烈抗议:"未讯而诛,何哉?"在去刑场的路上,他叹息说:"吾属死,正气尽!"临刑时,他又一次提出质问:"祖制虽强盗临刑呼冤,当复讯。吾辈纵不足惜,如国体何?如祖制何?"监斩者无言以对。文质彬彬的刘光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显得异常顽强坚定。刽子手强按他跪下;他崛立不从,"神气冲夷,淡定如平日"。受刑后,头被砍了,身躯还"挺立不化'。围观的群众莫不为之惊心动魄,有的甚至拿出香蜡纸烛为他招魂。
他们的这种为变法维新的精神令人敬佩,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就知道了他们的思想之高尚。临刑前谭嗣同的话:“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更是表明了这种决绝。之前以为戊戌六君子和其他名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重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对他们的描述,联想到老师上课时的敬佩之情,好像有些理解了。这不是一般人,这是那个时代的标杆,这种精神值得人们铭记。
尽管“百日维新”如昙花一现,但他们的精神永存。为他们那可歌可泣的精神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