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雨晴 雨晴的心灵之约
完美,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追求完美,似乎是当代人的追求。然而,完美,真的这么重要吗?
1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老师在开学的时候,将学生分成两组,数量组和质量组。所有数量组学生的得分取决于他们作品的数量。质量组的学生得分取决于他们作品的质量。
在最后一节课的时候,称数量组学生的作品,超过10公斤就获得优秀,超过8公斤就获得B...依此类推。而质量组的学生只需做一个作品,但是只有完美的作品才能获得A。
很快,最后一节课到来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出现了,高质量作品全部来自于数量组!
看起来似乎数量组一直在忙于完成大量的工作,但是他们从错误中得到了学习,得到了提升,他们作品的质量也在这过程中越来越好。
而质量组呢?他们仅仅坐在那里推理完美,比起他们头脑中宏伟的理论,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堆粘土。
在许许多多的不完美中总结经验,在不完美中不断学习,这是做事的态度。
那么,我们自己呢?
2
想象中,我生活中完美的一天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早晨在悠扬的闹铃声中,起床、洗漱;静静在客厅中看书。看看时间,该准备上班了!回到房间,叫醒闺女,给她穿好衣服,她很开心的跟我说再见。
上班路上,打开喜欢听的音频,恰好是自己喜欢的,提前到公司,吃完早餐,然后开始能量满满的工作。午休时间,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再趴在桌子上眯一小会。
下午,继续开始日常的繁杂工作,下班回家,吃饭,陪闺女玩一会,到点出门瑜伽,结束后回家陪闺女睡觉,闺女睡着了,我再看会手机,发一下微博每日三句话。
这样的一天似乎就是我追求的完美生活。
然而,事实往往是:
闹钟响了,眯起眼睛,伸出手关掉;继续睡一会儿,不得不起的时候,起床;洗漱中听见闺女叫喊妈妈的哭声,匆忙加快速度回房间;在她的央求中,再陪她躺两分钟;在一声声的催促中,给她穿好衣服;在闹钟一声又一声的滴答声中,匆忙的收拾东西出门。
出发晚了,自然没有心思细听音频,心中有的只是赶时间,这样似乎糟糕的一天就开始了。
晚了,早餐来不及吃;工作效率就差了好多。中午了,又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耽搁既定的计划。
好不容易下班了,路上堵车都好久。回到家,始终被孩子缠着,到点出门了,孩子死活不同意。哄她睡觉了,她睡着了,我也睡着了。然后好多任务积攒的多了,似乎就成为了放弃的理由。
3
曾经我也为这样的自己苦恼,就在这样的苦恼中纠结着,发脾气,讨厌自己,讨厌周围的一切。
直到有一天,忘记是那本书了,看到这样一个观点,原话忘记了,大意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觉得自己不好看,自己堕落,与其讨厌自己,不如接受这样的自己,从心底真正的接受,你只有真正的接受自己,才能在内心深处面对自己。
只要敢于面对,才能更好的正视自己。
这么说吧!
觉得自己不好看,不妨露出一个自信的微笑,我想一个自信的微笑脸或许胜过一张美艳的苦瓜脸。觉得自己堕落,那索性堕落到底,当掉落谷底低的不能再低的时候,只要你稍微改变一下,反而会上升了。
3
记得前段时间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一个谷底与谷峰相互交错的过程,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不可能永远呆在谷底。
让我想起了初中时,自己当时写的一句鼓励自己的话: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此一蹶不振。
也许事隔多年,自己曾经的领悟被时光淹没。大学时,睡了懒觉,心里会自责;虚度了时光,更会自责;似乎只能在不断的前进中,找回自己的自信。
然而,当从书本中再次看到那句话的时候,我似乎坦然了,不再因为闹钟响了没起而自责;不再因为哪天的任务没完成而自责;我想,在我自责的那一刻,只要我去弥补,一切都来得及。
当这一切都坦然的时候,生活反而变的美好,心态似乎更平和了,人也更加自信了。
前段时间,参加一个读书会,我似乎找到了情绪的根源。
有这样两种状态:
一种是痛苦的状态:让人痛苦的不是追求本身,而是对追求的执着。如果你的追求超出了能力,不符合情境,你的挫败是必然的。
在糟糕后,还嫌弃自己,就是内耗。
另外一种是健康的状态:优秀了的时候享受,糟糕的时候接受;有精力的时候努力,没精力的时候休息。接受A和-A的交替存在,才是一个常态。
在糟糕后,原谅并安慰自己,就是积攒能量。
当真正接受自己后,微信早起打卡,已经123天了,但并非都是很早,也有晚起的时候,只是不再自责,平和的接受,做该做的事。这样,每一天似乎都是能量满满的一天。
古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接受不完美的人生,这样,你的一生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