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边闯荡了半辈子的父母,最后回家都成了一个农民。
现在的我们说起父母回家这事,都觉得有些可惜。
姐妹们没有成为城里人,有些可惜只是一闪而过的假设,因为记忆里的童年生活,也不比城里差。我们可惜的是年轻时的父母。如果他们的思想稍微开放一点,去抛弃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他们是不是可以飞的更高,生命的色彩是不是可以更加浓厚?那条人生的抛物线,是不是就可以达到某一个更高的点!
父亲几乎是文盲。他只上过半年学,就因为一再的恶作剧离开学堂。但谁也没有想到,长大了的这个从小没有娘的野孩子,不单长相帅气,身材伟岸,还学会了一样谋生的技术,足够他自己养家糊口。另外,他的血气方刚,他的好汉义气,让他走到哪里,都不是一个可忽略的存在。
偶尔回家,遇到街头上仅存不多的老者,他们还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握着我早已经伸出去的手,叫着父亲在世时的敬称“四爷爷”,说出一两件他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的“壮举”。
父亲的回老家,是一种意气用事,那时候,年轻的他正在努力上进,入党在即,领导也准备提拔。但他仍然不顾单位的一再阻拦和挽留,离开他原本舍不得,后来多次夜里梦到的农场。
母亲上过学,她父亲外号叫“徐半街”,意思就是小城里的买卖,一半在他手里。另外,他还有两个头衔,私塾学校的名誉校长和爱国绅士。母亲在时,还说起过她父亲曾经掩护老八路撤退一事。作为家中的大小姐,母亲娴静温顺,懂事而又有担当。可她又很不幸,童年时父母的过早去世,家产全部被所谓的大哥挥霍一空,这让她过早经历了很多的人情冷暖,因此,和父亲结婚后,她格外珍惜家庭的来之不易。
年轻时的父亲是桀骜不顺的,为了家庭,受过旧教育的母亲选择夫唱妇随。她放弃城市里的舒适生活,随着父亲一起闯荡东北,然后又在父亲的轻率决定下,回到老家,这时,她再次拒绝了县城妇女届的邀请,彻底断了工作的机会,在父亲的老家,做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妇。
年轻时的父母是一对璧人,在我的眼里,父亲帅气聪慧,母亲美丽温柔。我曾经问过父母,他们是否后悔当初的某些选择,但父母从来没有明确地给过我一个答复。
我有些奇怪,老年后的他们,似乎并没有后悔。那时候我经常回家,听爹娘说些从前的旧事,如今回想起来,他们的话语里,依然让我很难寻到和后悔一词有关的丝丝缕缕。如此说来,父母的晚年应该是心安理得的。
心安理得应该是幸福的一部分吧,父母更幸福的事,应该是他们有几个听话的女儿。这几个女儿,为了让父母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一致决定,共同出资,让家离着父母不远的三姐专门侍候。
年轻时的三姐是父母最喜欢的孩子。她的俊俏,应该是男孩子们梦中追逐的目标,记得同一天,就有媒人轮换着登门。
她的温顺乖巧,是随了母亲的,晚年的父母,有她在身边守着,应该没有遗憾。唯一让人叹息的是三姐自身的命运坎坷,在此就不多说了。
和父母一样,姐妹们没有成为城里人,虽然“有些”遗憾,但比起身边多数的同龄人,我们的童年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即使回到了农村,凭着曾经的底蕴,爹娘还是给到了我们一个物质,甚或是精神上有些许富足的年少时代。
现在,每次回家,我们都会聚集在老屋里,共同做饭,一起品尝小时候的味道。虽然都皱纹渐深,但满足感并没有减少丝毫。提起双亲,也不再轻易地被伤感困扰。
时间很快,最小妹妹家的儿子也有了理想的工作,不久前还带了女朋友回家。回顾以往,展往未来,如今姊妹们的话题,更多的是讨论着自己的老年养生,以及对下一代的期望。
如果老屋有知,看着依然受它庇佑的姐妹们如此乐观,开朗,是不是也会欣慰呢?